在河北高速集团承德分公司的指挥调度中心,值班工程师只需轻触控制屏幕,数公里外隧道内的通风、照明、消防、监控及供电等五大系统的数百项设备运行状态便清晰呈现。这一场景标志着我国交通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远程可视化管控,隧道管理正从传统的人工巡检模式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面临多重挑战:底层架构老旧、设备品牌杂乱、业务系统割裂,导致信息无法互通,设备联动性差。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还难以快速发现故障;突发事件响应滞后,直接影响通行安全。传统改造方案多聚焦于上层互联,却未能打通底层技术壁垒,问题始终未能根治。
为破解这一困局,河北高速集团联合华为与深开鸿启动“冀鸿”项目,以开源鸿蒙系统为核心,通过统一架构、系统和数据,赋予隧道机电设备互联互通的能力。这一创新不仅彻底解决了设备间的信息孤岛问题,还显著提升了隧道的智能化水平和安全运营能力,同时降低了运维成本,提高了应急响应效率。
在技术层面,“冀鸿”项目实现了隧道机电设备的全量鸿蒙化改造。借助分布式软总线技术,通风机、摄像头、指示灯等设备得以“统一语言”,实现无缝协同与信息共享。例如,当火灾或事故发生时,系统可全程感知设备状态,自动触发警报、关闭车道、启动排风、点亮逃生灯等操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做到“一屏掌控全局”。
运维管理方面,“冀鸿”通过自动化巡检替代了传统的人工“人海战术”。设备状态实时上报,故障自动识别与报警,管理人员无需频繁跑现场,机器即可完成80%的巡检任务。通过生态认证的同规格设备支持即插即用,设备更换时间缩短90%,紧急故障修复效率大幅提升。改造后,设备上线率从56%跃升至95%,维护与更新效率显著提高。
在成本控制上,“冀鸿”项目通过开放架构和生态认证机制,实现了多品牌设备的协同兼容,降低了采购与集成成本。智能化运维手段则进一步减少了人力支出和设备损耗,为隧道智慧化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目前,“冀鸿”项目已在承德分公司头道沟隧道落地试点。通过“三硬”(冀鸿控制器、适配器、一体机)与“三软”(OS组件、边缘应用、云端应用)的深度融合,项目对隧道内24类机电设备进行了鸿蒙化改造。创新性的设备利旧策略复用了既有工业以太环网传输通道,兼容原PLC接线端子与供电回路,并通过适配器实现非IP设备协议转换,依托控制器构建统一物模型,打通了数据壁垒,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智能机电体系。
为推动行业标准化,河北高速集团还与深开鸿、华为共同成立了“冀鸿”联合创新实验室,制定并推广高速公路行业开源鸿蒙技术标准,培育“冀鸿”合作生态圈。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份的88条高速公路完成开源鸿蒙智慧化改造,覆盖47座隧道和395座收费站。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也为我国基建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