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二十载融合创新:交大医学院医工交叉,绘就医学发展新蓝图

   时间:2025-11-27 22:59:2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二十年来,在医学教育、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起医工交叉的特色生态体系。临床医学学科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6年领跑全国医学院校。目前拥有两院院士19人,国家级人才380人次,近五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20.5亿元,13家附属医院形成覆盖全市的优质医疗网络。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校率先推出"医+X"与"X+医"双轨制改革,构建起涵盖本科到博士的卓越医学创新体系。本科招生规模从710人扩展至1045人,研究生规模增长超三倍。通过"致远荣誉计划"等项目,青年学子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中屡获金奖。在读博士胡佳腾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在导师指导下,他联合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团队,成功研发主动脉瘤激光定位系统,将手术精准度提升至新高度。目前团队正开发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早期筛查模型,推动诊疗模式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医工交叉的"化学反应"在临床实践中持续显现。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从13张床位起步,依托"移植+X"平台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儿童肝移植中心。心内科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构建的AI心血管筛查平台,已实现超4000万元成果转化;骨科与材料学院研发的抗感染植入物形成完整创新链;泌尿科开发的国产经输尿管机器人填补技术空白。分子医学研究院汇聚12名国家级人才,在核酸工程等领域取得近300项高水平成果,新冠试剂盒等转化产品惠及千万民众。

科研创新体系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国家级项目经费从2005年的0.69亿元增至2024年的12.59亿元,20年间增长18倍。医工交叉研究基金累计投入6.74亿元,支持2000余个项目,孵化出30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72位研究者牵头承担79项国家重大专项,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术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徐凯教授历经三次基金资助,带领团队突破单孔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已在全国70余家三甲医院应用,并反哺学校1300万元支持深度研发。

这种深度融合模式正在重塑医学教育格局。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项目已启动实施,浦东新校区的启用进一步整合了13家附属医院资源。通过与国际医学园区、企业的联动,该校正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重点布局智能医学、精准诊疗等领域,力争在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上取得突破。目前校园管理已全面接入智慧化系统,为服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