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幕后到台前:B端企业借To C传播,开启品牌发展新征程

   时间:2025-11-28 00:40:4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商业世界中,曾经长期隐于幕后的B端企业,正经历着一场悄然而深刻的变革。过去,它们作为制造业的基石、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以及科技创新的幕后推动者,鲜少以清晰的公众形象示人。然而,如今这一局面正被打破,从OATLY到宁德时代,从华为智驾到GORE-TEX,一批传统B端巨头纷纷高调“破圈”,积极走向台前,开启全新的品牌传播篇章。

曾经,B端企业的传播逻辑紧密围绕产业关系展开。它们习惯用数据、性能和技术指标与合作伙伴、渠道商以及采购方对话。在产品性能领先、市场竞争尚未白热化的时期,这种模式成效显著,B端品牌更关注如何精准匹配需求。但当下,行业环境已今非昔比。新能源、智能制造、AI、材料科技等赛道迅速拥挤,技术领先不再是稳固的护城河,价格战侵蚀利润,渠道战拉平差距,品牌认知成为亟待构建的关键壁垒。与此同时,C端的影响力正反向渗透整个产业链,消费者不再仅仅是终端使用者,更成为能影响B端决策的“间接客户”。

在内容与社交化主导的时代,B端企业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产品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直接决定其在产业中的地位。然而,多数B端企业的传播体系尚未适应这一变化。它们擅长与客户打交道,却不擅长与普通消费者沟通;习惯讲述技术,却不懂得如何讲故事。社交媒体成为主战场后,它们的语言显得生硬、封闭,缺乏情感温度,在传播产品时常常陷入困境。

GORE-TEX的转变颇具代表性。这家为众多知名服装品牌提供防水透气材料的面料巨头,多年来一直隐身于Nike、Arcteryx、The North Face等品牌背后。近期,它发布了TVC《风雨也好玩》,主动走到台前与消费者对话,试图在公众心中建立独特的品牌叙事。这支TVC没有枯燥地罗列研发历程和技术优势,而是呈现了一群年轻人在雨中奔跑、徒步、嬉笑的场景,镜头语言轻快自然,让消费者感受到其科技材料“防水防雨防风”背后带来的自由与安全感。户外品牌常强调“征服自然”“挑战极限”,GORE-TEX却选择“与自然共舞”,以“风雨也好玩”这种极具松弛感的表达,轻盈地重新诠释了“防护”的意义,不仅抵御风险,更给予大众享受变化、勇敢冒险的底气。这一转变标志着B端企业走向C端的重要一步,即从功能描述转向体验叙事,将性能数据转化为消费者共鸣。

提高营销转化率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洞察,抢占消费者注意力成为各品牌的终极目标。宁德时代作为知名材料品牌,也积极推进To C传播。它不仅在海内外开设多家“宁家服务”直营体验中心,让消费者沉浸式了解电池检测、维保、回收等全链条服务,还在机场广泛铺设广告牌,宣传“选电车看电池,认准宁德时代”,旨在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如今,消费者购车时,对新能源车“心脏”——动力电池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其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性能表现和使用成本。宁德时代若继续只面向车企,其价值仅体现为“供应链溢价”;而当它直面消费者,将获得更多“品牌溢价”,从供应链角色升级为汽车选择背后的科技符号。

华为智驾同样遵循这一逻辑。车企常用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感知”等专业术语,对普通用户来说难以理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华为智驾则发布一系列剧情短片,从用户视角讲述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轻松。还在川藏线、九寨沟等复杂路况开展实测,让大众感受到无论夜路、雨路还是极限路,华为智驾解决方案都能“安全送达”。这种强叙事的内容传播具有鲜明的To C思维。当智驾成为购车首要考量因素时,华为智驾就能从“一个功能”转变为“一个选车标签”,这也是它必须亲自开展传播的原因:若不主动展示实力,车企不会为其宣传,而“被消费者选中”正是B端企业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OATLY的转型之路也值得关注。作为北欧植物基饮品品牌,在中国乳业市场中,它70%的业务仍来自B端商用咖啡渠道。借助外部力量,OATLY在大众认知中建立了深刻印象,提到“燕麦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除了“OATLY INSIDE”的“在店”模式,OATLY还覆盖“在途”“在家”等典型To C场景,融入“可持续”品牌理念,从满足乳糖不耐受人群的“功能性品牌”,逐步演变成受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品牌”。

这些品牌路径各异,但方向一致,都在用“可感知的传播内容”表达品牌的“购买价值”,与消费者建立真实紧密的对话关系。如今,To C传播正成为B端企业的“第二条生产线”。传统B端企业曾将品牌传播视为“附属能力”,如今,随着消费者主导力上升,它已成为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

消费者影响供应链的顺序已发生倒置。过去是技术先行、市场跟随,近三年,年轻消费者改变了这一秩序,先有消费者偏好,再有品牌决策。例如,轻户外成为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科技材料便成为服饰品牌叙事要点;用户关注新能源车续航焦虑,车企就需采购可靠电池方案;用户追求“喝咖啡更轻负担”,咖啡厅便引入OATLY等植物基饮品品牌;用户对“智驾安全”敏感,车企就必须对接更强智驾解决方案。这种力量持续放大,带来了新的变化。

技术同质化加速,品牌成为难以替代的壁垒。过去B端企业依赖参数与专利,但随着面料科技差距缩小、电池性能迭代周期缩短、智驾算法趋同、饮品配方透明,在可复制的技术之上,真正无法复制的是“心智资产”。品牌必须回答“差异化在哪里”“如何成为消费者‘必选项’”等核心问题,未来行业的技术壁垒仍会存在,但品牌壁垒或将接手企业溢价权。

不会讲故事的B端企业,注定将被时代淘汰。若B端企业仅停留在提供产品和技术层面,只能成为供应链幕后参与者,缺乏市场声量,订单减少,最终落后于同行。而能讲述消费者故事、建立情感共鸣的企业,将逐渐掌握市场资源、利润和话语权。B端品牌破局的关键在于从供应链核心公司转变为生态叙事核心节点。

当传播成为产业竞争新战场,消费者成为决定技术走向新变量,认知资产成为新护城河,B端企业角色正被重塑。技术竞争、资源竞争激烈,品牌竞争聚焦认知,而最稀缺的是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品牌说好话。未来,成功的B端企业未必技术最强,但一定懂人心、会讲故事,能借助与用户真诚沟通,让产品有声量、技术有温度、品牌有灵魂。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