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这一趋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主办的“‘向新而行’报时中国经济2025”新能源专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活动于12月19日举行,以“新潮澎湃 能聚未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特别是在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领域,我国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活动上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他指出,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六年实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的目标。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实力,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攀升,11月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成为全球首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迈入了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专家欧阳明高在活动现场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变革将经历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三个阶段。目前,电动化正处于爆发阶段,而即将到来的整车智能化爆发阶段将更为迅猛,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产业创新的一张名片,引领了全球汽车技术的变革。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新的赛道。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在活动上介绍了空间太阳能这一前沿领域。他指出,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传统新能源面临挑战,而空间太阳能电站则不受天气、昼夜影响,能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规模化、可扩大是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