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董明珠雷军十年恩怨再升级,锂电安全与成本之战谁能胜出?

   时间:2025-04-29 20:54:5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商界的风云变幻中,董明珠与雷军的较量再次成为焦点。近日,小米汽车发生的事故尚未平息,董明珠在格力年度股东大会上的一席话,直接将舆论的风暴引向了雷军。

这段恩怨的起源要追溯到2013年的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礼。当时,雷军以小米的迅猛发展为赌注,提出五年内小米营业额若超过格力,董明珠需支付1元。而董明珠则毫不犹豫地将赌注提高至10亿,这一豪赌不仅点燃了现场气氛,更为两人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虽然最终格力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这场赌局,但小米的崛起却不容忽视。小米生态链的蓬勃发展,IoT设备的广泛连接,让雷军有了更多底气。而格力,尽管空调业务依旧强势,却也感受到了来自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于是,双方开始了跨界之战。

格力手机,尽管定价不菲且销量惨淡,却是董明珠布局智能家居的重要一环。而小米则以其米家互联网空调为切入点,直击格力空调的传统领地。两位大佬的战争很快从手机蔓延到了全屋家电,小米的生态链产品与格力的核心技术产品展开了激烈竞争。

如今,战火已经燃烧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格力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通过收购珠海银隆(现格力钛)进军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虽然钛酸锂电池技术因能量密度低而被主流车企边缘化,但董明珠却看重其安全性,格力钛公交车在多个城市运行多年,零自燃记录为其赢得了一定口碑。

而小米则选择了高举高打的策略,自建工厂,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首款车型SU7上市即受到热捧。雷军在发布会上豪言,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媲美保时捷、特斯拉,展现了其进军高端市场的决心。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与成本的平衡一直是车企面临的难题。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暴跌,动力电池成本大幅降低,但安全隐患却如影随形。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中,电池系统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董明珠力推的钛酸锂电池虽然安全性高,但成本也相对较高,难以在乘用车市场普及。

而行业政策的收紧更是让安全问题雪上加霜。工信部发布的新标准对热扩散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这个曾经被忽视的软指标正在变成硬通货。车企开始引入航空级安全标准,进行各种具象化测试,以重构用户心智。

在这场跨界暗战中,董明珠与雷军的较量不仅是个人恩怨的延续,更是两种产业哲学的碰撞。格力押注基础材料与长周期技术,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而小米则信奉快速迭代与生态协同,追求产品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

然而,在碳酸锂价格击穿成本线的今天,所有玩家都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当降本触及安全底线时,究竟该坚守还是妥协?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必然是既懂得控制成本的艺术,又精通敬畏生命的底线的智者。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尾部品牌的淘汰率预计将超过60%。在这场极限生存挑战赛中,技术民主化与专利壁垒并存,政策红线与商业红线合流,用户认知从参数转向系统安全。车企们需要在降本、提效、保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格力电动公交在北京的街头依然可见,但身影已不如往昔。小米汽车在事故后也选择了低调行事。然而,董明珠与雷军的较量却从未停歇。或许在某个红绿灯路口,当小米SU7与格力钛公交车并排停下时,两位大佬会相视一笑,心中暗自盘算着下一个十年的较量。

在这场跨越十年的商战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路径的对决,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较量都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