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这一传统能源,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往往与锅炉、发电厂的浓烟滚滚联系在一起。然而,它的角色远不止于此,正以多元化的“新面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一次性咖啡杯到跑步鞋,从防护口罩滤芯到香水,这些看似与煤炭毫无关联的产品,其原材料竟可能源自煤炭。更令人惊讶的是,连高科技的运载火箭也与煤炭有着不解之缘。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其主动力燃料——航天煤油,便是从煤炭中提炼而来,这是长征系列火箭首次使用煤基航天煤油。
位于我国西北的一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藏着煤变油的秘密。这里拥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化工装置,年产量高达400万吨煤制油。在错综复杂的管道与塔罐间,煤炭正经历着从固态到液态的神奇转变。
煤变油的关键在于气化与合成两步。长期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被国外垄断,但我国研发团队攻克难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宁炉,不仅解决了多项行业难题,更为煤制油技术的稳定运行与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气化后的煤炭,在百万吨级费托合成装置中被重新组合,转化为清澈透明的液态产品——煤制油的中间产物。这一步是煤制油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反应最复杂的环节,也是煤变身高品质油的关键。
煤制油过程中产生的α-烯烃,不仅是合成高端油品、香料、合成材料的重要原料,还能部分替代天然花香分子,成为合成香料不可或缺的成分。在宁夏煤业,依托400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一吨煤的经济价值被提升了七倍以上。煤,已不再是单纯的“燃料”,而是推动高端制造、绿色转型的“新材料”。
煤化工产业还制造出了一种被誉为“黄金弹性体”的材料,其柔韧性和回弹能力惊人,回弹率高达60%-80%,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医疗、运动器材等多个领域,成为新一代光伏组件胶膜制造中的核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