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零食大战后,谁能成为新一轮洗牌中的突围者?

   时间:2025-05-09 10:13:4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中国零食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消费者仿佛一夜之间实现了“零食自由”。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镇,各式各样的零食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数量众多,价格也日益亲民。曾经被视为高端零食代表的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到降价大潮中。

然而,表面的繁荣背后,零食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价格战让利润变得微薄,量贩零食店依靠低价策略迅速扩张,挤压了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行业整体利润下滑,一些未能及时转型的品牌,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作为曾经的高端零食领头羊,良品铺子在2024年遭遇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4610万元,同比降幅高达125.6%。降价和业务被分流是导致其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头部渠道品牌正加速冲刺资本市场,如鸣鸣很忙,今年4月已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零食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品牌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扩张和降价促销,导致企业利润被严重侵蚀。量贩零食店凭借其便宜、量大、品类全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希望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势。然而,扩张带来的并不只是规模红利,由于多数战场设在中低线城市,客单价较低,企业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在理性消费趋势下,原本定位高端的零食品牌也被卷入价格战,行业利润集体下行。量贩零食店通过去中间商降低终端价格,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不得不进一步掏钱补贴,推动门店促销、打折等活动。结果是,销售越猛,营销费用越高,利润越薄。这种低利润的局面,最终传导到各地做代工的零食厂商。

资本市场在这场零食行业的博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自2020年疫情催生“宅经济”以来,资本开始涌入休闲食品赛道,行业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均大幅增长。资本押注的逻辑是复制蜜雪冰城的万店模式,希望通过大规模开店成为新一代的线下消费入口。然而,零食行业的现实远比理想骨感,高度分散、门槛不高且产品同质化的特点,使得企业难以形成垄断,经营收益不达预期。

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零食行业扩张速度加快,特别是量贩零食店,高密度的开店意味着可以通过大量采购降低成本,实现竞争优势。但这种扩张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让行业陷入了更激烈的竞争。零食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取决于品牌塑造和渠道控制力,但在消费者眼中,品类是否好吃比品牌更重要,而渠道方面则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和资本复制。

面对行业的困境,一些零食品牌开始寻求差异化定位。良品铺子、来伊份等主打高端市场,强调健康概念和优质原料;而洽洽、旺旺、卫龙等传统大众品牌,以及好想来、鸣鸣很忙等则走性价比路线。然而,近年来高端品牌频繁曝出产品问题,让“一分钱一分货”的观念站不住脚,愿意为高端零食买单的用户越来越少,整个行业的价格体系被重置。

在理性消费趋势下,高端品牌被迫自降身价,与量贩零食店正面交锋。然而,由于大多数零食品牌都依赖代工,产品大同小异,价格战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反映在财务上,许多品牌ROE显著下滑,陷入越卖越亏的境地。在这场行业的剧烈博弈中,只有少数像盐津铺子这样的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盐津铺子依靠“重资产模式”,从原材料种植到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握在自己手里,构建了竞争壁垒,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率。

盐津铺子的成功证明了,在渠道大战、开店大战之后,谁真正拥有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谁才有资格谈长期。同时,零食品牌的差异化定位也决定了其生存空间。行业格局不会走向垄断,品质型企业和大众性价比型企业可以共存。关键在于找准目标人群,避免同质化内耗,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回到零食这个最基础的消费品类上,决定成败的仍然是品质稳定、价格合理、经营诚信以及与消费者和供应链共赢这些朴素的真理。在下沉市场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市场”,这些永远不会过时。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