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奇瑞汽车再次传出即将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消息,这一举动标志着奇瑞在历经多次上市尝试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据知情人士透露,奇瑞此次IPO意在筹集约15亿美元资金,并已于今年2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奇瑞汽车,作为国内销量和知名度均名列前茅的汽车制造商,其上市之路可谓历经坎坷。自2004年首次启动上市计划以来,奇瑞已历经五次尝试均未成功。这背后,既有股权结构、盈利状况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挑战。
然而,从奇瑞最新提交的招股书来看,其业绩已有了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奇瑞在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达到了926.18亿元、1632.05亿元和1821.54亿元,利润增长率也接近80%。这一业绩的支撑,无疑为奇瑞此次上市增添了信心。
在销量方面,奇瑞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25年前四个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820,785辆,同比增长15.3%;其中,出口汽车343,203辆,继续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新能源汽车销售224,629辆,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40.7%。
奇瑞此次选择赴港上市,不仅是为了筹集资金,更是为了在汽车行业的新竞争格局下寻求新的突破。当前,新能源和出海已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两大关键词。奇瑞在乘用车出口方面虽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但在新能源转型布局上却步伐较慢。面对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强劲势头,奇瑞急需在保持出海领先地位的同时,补齐新能源布局方面的短板。
然而,奇瑞的出海业务增速已出现放缓趋势。数据显示,2025年4月,奇瑞出口汽车同比下滑1.83%;1-4月累计出口虽仍保持第一,但同比仅微增0.1%。与此同时,国内多家车企也在加快出海步伐,不断闯入奇瑞的腹地。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都将出海作为重要战略,比亚迪更是定下了2025年海外销量80万辆左右的目标。
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奇瑞虽然也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但爆款不多。其首个新能源汽车品牌iCAR上市后市场反响平平,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智界车型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尽管新能源转型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因销量基数小,目前新能源车尚难以扛起奇瑞的大旗。
面对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奇瑞急需通过国际化资本平台加速技术转型、全球化扩张及品牌升级。赴港上市无疑是一个好路径,既能帮助奇瑞筹集资金,又能提升其国际化形象。然而,奇瑞本次港股IPO据说没有外资银行参与,这也为其全球化野望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奇瑞仍在积极备战上市。其发布的瑶光2025战略明确了公司在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等领域的长期技术布局,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奇瑞希望通过此次上市,实现品牌向上和技术的突破,以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