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Phone 16系列的大幅降价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入门版价格跌破4700元,而iPhone 16 Pro Max的降价幅度更是超过了2200元,这一消息迅速登上了热搜榜。
面对iPhone 16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或许是国产手机品牌即将面临的一大挑战。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简单。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具备了与苹果一较高下的实力,并且在市场上展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事实上,从2023年开始,新款iPhone的降价已经屡见不鲜,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保值的神话。这次iPhone 16的大降价,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既想打击竞争对手,又不得不牺牲自身的利润。
近年来,iPhone的价格波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自2020年以来,苹果多次通过官方渠道或电商平台对iPhone系列进行价格调整,降价的频率和幅度都远超以往。例如,iPhone 12系列在发布后不久就因供应链问题而降价,iPhone 13系列也未能幸免,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变相降价。
到了iPhone 15系列,降价的速度和幅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上市仅四个月后,iPhone 15系列就在苹果官网上出现了罕见的降价,降幅达到了500元。随后,在官方授权渠道,iPhone 15系列的降价幅度更是达到了1050元,其中最低配置的版本价格甚至跌破了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iPhone 15系列大幅降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发布前,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华为推出了Mate 60系列。Mate 60系列与iPhone 15系列的价位几乎完全重合,且上市后长期供不应求,这大大影响了iPhone 15系列的销量,并最终导致其价格大幅跳水。
进入2024年,iPhone的降价节奏进一步加快。iPhone 16系列在发布后不久,就在“双11”期间降价500元,创造了苹果新机型开售最短时间内官方降价的纪录。而在2025年初和5月,苹果又相继推出了多次降价促销活动,iPhone 16 Pro系列的降价幅度更是达到了2500元,彻底打破了iPhone保值的神话。
然而,尽管苹果不断放低身段进行降价促销,却并未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相反,国产手机品牌却逆势上扬,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4%,其中华为和vivo等品牌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而苹果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降。
在高端手机市场,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更为显著。华为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的21.4%提升至2024年的30.7%,而苹果则从61.8%降至51.1%。小米、OPPO等品牌也在高端市场展现出了不俗的竞争力。
以华为Mate 70系列和小米15系列为例,这两款机型在销量上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5月,小米15系列的激活量达到了444万部,华为Mate 70系列则为437万部。这意味着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不再依赖价格优势与苹果竞争。
从细分市场来看,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各个价位段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例如,在7000元以上价位,华为Mate 70 Pro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功能,与iPhone 16 Pro形成了直接竞争。而在4500-6000元价位,小米15 Pro/Ultra、OPPO Find X8等机型在配置上全面领先iPhone 16/Plus。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产手机品牌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例如,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以及小米、OPPO等品牌在人工智能、影像等领域的创新,都为国产手机品牌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认可。
国产手机品牌还在市场策略上进行了全面升级。例如,华为以鸿蒙生态为核心,构建了全场景体验;小米则依托“人车家全生态”,将手机与智能家居、汽车深度融合。这些差异化的市场策略为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
面对国产手机品牌的强势崛起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苹果亟需从软硬件全方位进行升级创新来吸引消费者。一味地降价不仅无法解决苹果的焦虑,反而会逐渐消耗其品牌力。对苹果来说,当降价也难以刺激销量时,或许真的到了该清醒面对现实、寻求新突破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