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中,一项关于电机技术的革新正悄然引领着行业的未来走向。马威动力公司董事长龙卫国近期在接受采访时,对扁线电机技术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坚定信心,他指出:“未来的天下,必将属于扁线电机。”
追溯至2003至2004年间,宝马汽车已率先涉足电驱动技术的研发领域。历经三年半的潜心钻研,宝马成功研发出混磁电机技术,并基于此开启了宝马i3、i8等新能源车型的研发项目。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宝马的前瞻视野,也悄然揭开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的新篇章。
尽管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一些声音认为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技术上已显落后,但实际上,这些全球化的车企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布局早已悄然展开。成立于1999年的马威动力,便是早期参与宝马电驱动技术联合研发的伙伴之一。2010年,马威的混磁电机HSM技术率先在BMW车型上实现量产,随后特斯拉、法拉利、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企业也相继采用了马威的技术路线。去年8月,马威更是发布了全球首条闭口槽连续扁线混磁电机,并独家供应给蔚来乐道L60车型。
混磁电机,这一技术名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相较于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混磁电机在体积、效率、功率密度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特斯拉等车企,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外部合作,均倾向于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方案。而特斯拉在2023年发布的最新Model S车型上,首次搭载了混磁电机,这一技术更迭也引发了行业对混磁电机的广泛关注。
然而,混磁电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早期,一些业内人士对混磁电机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存在严重的抖动和噪音问题,难以应用于汽车领域。在传统永磁同步电机中,转子磁铁以标准的N极、S极交替分布,运行平稳。而混磁电机则通过重新设计磁铁分布,将N极、S极组合成无数个微型单元,这一变化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极易引发剧烈抖动。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马威动力研发了非对称磁隔桥专利技术,通过精确调整振动特性,使振动峰值与谷值相互抵消,从而大幅降低整体振动幅度。
面对当前行业对高速电机的热衷,龙卫国却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国内高速公路存在严格速度限制,高转速电机在实际驾驶场景中难以充分发挥效能,且追求超高转速将引发一系列成本问题。在他看来,关键是如何利用现有原材料提高电机能量密度,而非单纯追求高转速。
在电机制造领域,各企业的产品布局与技术特性差异化显著。龙卫国指出,判断一个驱动电机的好坏,最简单的四个标准是功率、扭矩、效率和重量。优秀的电机产品需兼顾安全性、可靠性、紧凑性与高能量密度,同时在不依赖特殊材料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制造和高效率。
为了实现性能突破,马威动力结合闭口槽的结构优势,开发了全新的浸没式油冷方案。这一方案能够翻倍提升电机额定扭矩和功率,且在功率密度、效率、可靠性、轻量化和成本控制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电机。龙卫国强调,浸没式油冷技术不仅提高了冷却效果,还降低了损耗,从而整体提升了电机性能。
面对当前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龙卫国并不认为“卷”是坏事。他认为,竞争是推动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应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他呼吁行业应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一些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以推动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