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新能源车在多个小区和商超的智能立体停车设施中遭遇拒停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多位新能源车车主纷纷反映,他们的车辆在寻求停车便利时遭遇了尴尬。
慧谷金色家园二期小区便是其中一例。该小区内设有智能立体停车库,居民车辆可通过自动化系统将车辆搬运至地下空间,实现了高效停车。然而,新能源车车主却被告知无法使用该设施,车库大门上赫然贴着“本车库禁止停放电动车”的告示,下方还用大号字体写着“违者后果自负”。
据车主们回忆,小区的智能立体停车库自2005年左右建成以来,新能源车禁停的规定便一直存在。只是随着近年来新能源车的普及,这一规定给越来越多的车主带来了停车难题。一位车主表示,他去年换了新能源车,原本以为随着新能源车的增多,停车规定会有所改变,但现实并非如此。
慧谷金色家园二期的停车管理单位证实了车主们的说法,并表示虽然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但禁止新能源车停放是出于无奈。他们担忧,新能源车在搬运和停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由于车库为封闭式结构,一旦发生火灾,救援人员难以迅速展开救援,可能导致车库结构受损,甚至危及其他车主的财产安全。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慧谷金色家园二期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市区内的多个智能立体停车设施中,因担心消防安全隐患而将新能源车拒之门外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地安门商场的智能立体停车库前,工作人员和车主常需仔细观察车辆底盘高度,以确保车辆符合传送要求。尽管车库入口有明确的限位规格提示,但新能源车依然被明确拒绝进入。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同一地点,不同管理单位的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对新能源车的态度也存在差异。例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两座相隔仅200米的智能立体停车库,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其中一座允许医院职工的新能源车停放,而另一座则明确拒绝。管理单位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主体和风险把控能力的不同。
针对新能源车停入智能立体停车库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各方观点不一。停车管理单位认为新能源车的电池在底盘上,搬运过程中可能因挤压而发生意外。然而,智能立体停车设施的生产厂家却强调,搬运器的作用是固定车辆轮子而非托举底盘,并猜测停车管理单位的担忧可能来自电池故障。但多家新能源车生产企业及维修保养门店对此表示否认,认为电池固定螺丝松动并从底盘凸出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面对这一困局,北京市质检院智能装备及汽车产业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新能源车投放市场前需经过严格实验,包括电池挤压、振动冲击等相关测试。特别是即将实施的新国标对电池安全实验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为新能源车电池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专家建议,交通、消防等相关部门应科学评估新能源车停入智能立体停车库的风险情况,并通过业务指导和媒体宣传,逐渐消除各方的顾虑与隔阂。
专家还提出,在安全管理层面,可以尝试逐步调整停车布局,例如设置应急处置区,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展开救援处置。这一建议为缓解新能源车停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