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我国地质探测领域迎来了一项重要里程碑,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声轰鸣,“地质一号”卫星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在地质高光谱遥感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地质一号”是我国首颗专为地质行业设计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携手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联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及浙江省地质院共同打造。王力哲教授担任该项目的工程总师,领导团队历经近三年时间,成功克服了技术难关,将这一创新成果推向太空。
该卫星在可见-近红外与短波红外范围内配置了优化的光谱通道,其中可见-近红外范围包含16个谱段,短波红外范围包含10个谱段。这些配置使得“地质一号”能够精准识别水、土、矿、植被等地质环境要素,显著提升对矿物组分、岩性类型及矿山环境的深层信息获取能力。
“地质一号”不仅实现了光谱分辨率的纳米级精度,还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小型卫星平台在体积、重量和功耗等方面的限制。采用共镜头设计、轻量级离轴三反光机系统及像元级镀膜等先进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系统体积庞大、能效利用低等问题。
据王力哲教授介绍,“地质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团队精准面向地质调查、找矿和生态环境监测等业务场景,采用商业航天模式,形成了从需求到技术再到资金和团队的完整工程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满足了地质行业的重大需求,还推动了高光谱地质卫星的商业化发展。
“地质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地质遥感高光谱技术上实现了“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重大突破,还为地质环境监测、矿产资源分类与成矿靶区预测等应用场景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遥感数据支持。这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自主遥感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秦绪文研究员表示,“地质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支撑找矿突破的重要里程碑。它将为地质行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推动地质探测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未来,基于“地质一号”的成功经验,研究团队将继续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加速构建高光谱地质环境资源星座,实现地质遥感高光谱的“时-空-谱”连续探测能力。这将为地质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我国地质探测事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