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首颗地质小卫星“地质一号”成功升空,地质勘查能力获重大突破!

   时间:2025-05-17 18:54:0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中,朱雀二号火箭携带着备受瞩目的“地质一号”卫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卫星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也预示着地质资源环境监测将迎来更为精准高效的手段。

发射现场,火箭直指苍穹,气势恢宏。

“地质一号”作为我国首颗专为地质行业设计的小卫星,其诞生凝聚了多方智慧与努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携手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联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及浙江省地质院等单位,历经近三年艰辛研发,终于顺利抵达预定轨道。作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王力哲教授难掩激动之情:“这不仅是我国在高光谱遥感卫星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地质勘查技术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质调查工作对高光谱卫星数据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当前可用的高光谱卫星数量有限,且光谱谱段分散,难以满足地质行业的精准需求。针对这一痛点,“地质一号”卫星在可见-近红外与短波红外波长范围内,分别优化配置了16个及10个谱段,旨在实现对水、土、矿、植被等地质环境要素的精细光谱监测。

在短波红外波长范围内,“地质一号”更是强化了地质行业光谱谱段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精准识别典型地质矿物的光谱特征,为矿物组分、岩性类型、矿山环境等地质矿产领域的深层次信息获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质一号”卫星,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新星。

为了实现高光谱成像质量与小型卫星平台体积、重量、功耗等方面的平衡,“地质一号”的研究团队在卫星载荷设计、光学配置及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大量技术创新与优化。他们采用可见光/短波红外共镜头设计、轻量级离轴三反光机系统及像元级镀膜等高集成度、轻小型化载荷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系统体积庞大、重量过高、能效利用低及部分谱段成像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王力哲教授强调,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连续且狭窄的光谱通道进行地面观测,光谱分辨率可达纳米级,能够精准识别地表物质成分。这一技术对于地质调查、地质找矿、生态环境监测等地质行业业务场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质一号”卫星的成功研制,不仅建立了地质卫星商业航天模式,还汇聚了优势研发力量,形成了从需求到技术再到团队的完整工程闭环。这一模式将有效解决地质行业专用光谱供给不足的问题,用商业航天手段满足国家和地质行业的重大需求。同时,“地质一号”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410nm-2480nm间地质探测谱段的集中精细设计,以及高光谱卫星轻小型技术的突破。

据“地质一号”卫星载荷主任设计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谌一夫副教授介绍,卫星针对地质行业需求,采用了超窄带镀膜技术。这一技术虽然工艺复杂、技术挑战大,但能够针对不同谱段大气窗口的透过特征和地质应用的具体需求,设置更加合理的谱宽,有效解决了信号串扰问题,提升了成像质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地质一号”总指挥秦绪文研究员表示,“地质一号”卫星将对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支撑找矿突破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自主遥感能力。

目前,研究团队已基于“地质一号”卫星的研发思路与技术,着手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旨在加速构建高光谱地质环境资源星座网,为我国地质勘查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