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丰田汽车可能将收购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哪吒汽车。这一传闻迅速引发了业界内外的热议,人们纷纷猜测其背后的动机与逻辑。
传闻称,丰田对哪吒汽车在电动化技术方面的积累颇感兴趣,而哪吒则因资金链紧张,急需外部资金支持以避免破产危机。然而,尽管这一“联姻”传闻甚嚣尘上,双方均未对此进行官方确认。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传统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的焦虑,也暴露出新兴势力在资本寒冬中的挣扎。
深入分析双方现状与行业背景,这场传闻似乎更像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幻想。哪吒汽车近年来陷入资金困境,估值从巅峰时期的423亿元暴跌至60亿元。公司内部矛盾重重,国资股东与老股东对创始团队失去信任,供应商欠款问题堆积如山。而丰田虽然加速本土化研发,但其在中国的新能源战略仍以自研为主,尚未展现出对收购二线新势力的迫切需求。
哪吒汽车的困境始于2024年下半年,资金短缺导致公司生产停摆,不得不进行大范围裁员以削减成本。尽管2025年2月披露的E轮融资计划曾让市场看到一丝希望,但由于未能满足领投方的条件,资金至今未能到位。销量方面,哪吒汽车自2023年起便呈现下滑态势,2025年1月销量更是暴跌至110辆。产品定位失误、管理层矛盾公开化、海外布局受阻等多重问题,让哪吒汽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丰田汽车方面,尽管在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趋势中积极推动战略转型,但在中国市场仍显迟缓。2024年其全球纯电销量仅为14万辆,在华新能源占比不足1%,远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为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丰田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投入,并计划在中国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然而,收购一家具有新能源技术和市场基础的企业,是否真的能够助力丰田加快电动化进程,仍是一个未知数。
从技术层面来看,哪吒汽车的“天工电池”虽然强调安全设计,但续航表现已落后于行业领先水平。供应链上,哪吒汽车在泰国的工厂面临产能达标压力,而丰田在中国的独资工厂本地化率已超过95%。品牌风险方面,收购深陷债务危机的哪吒汽车可能会给丰田带来财务和声誉上的拖累。因此,尽管传闻称丰田看中了哪吒的“三电技术+泰国工厂”,但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在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产业整合与洗牌成为必然趋势。丰田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商,考虑收购哪吒汽车也符合这一行业发展趋势。然而,哪吒汽车目前的困境和缺乏独特核心技术的现状,让这场传闻中的收购显得不太现实。丰田更可能通过合作或自研的方式实现技术突破,而非冒险收购一家负资产企业。
跨国收购还面临着复杂的法律和监管问题。丰田汽车收购哪吒汽车需要经过中国相关部门的审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这一审批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对于丰田来说,电动化转型上更理性的选择或许是依托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通过本土化研发制度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哪吒与丰田的“收购”传闻,本质上是行业转型期焦虑的体现。对于哪吒汽车而言,如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救赎和转型升级,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对于丰田汽车来说,如何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之路中找到新的战略机遇和合作伙伴,以应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