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因SU7 Ultra车型宣传中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功能与实际不符,陷入了舆论风波。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公司对准车主提出的退订要求实施了“60天冷静期”政策,此举引发了广泛争议。
自5月12日起,部分申请退订的准车主收到了小米汽车的通知。通知表明,基于当前情况,相关订单将暂停生产,预计交付周期作废。若车主希望在60天内继续提车,需与小米汽车联系沟通继续生产事宜;若超过60天未提出申请,则视为放弃提车意愿,双方将协商取消订单。
这一政策在消费者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准车主贾先生透露,这一“60天冷静期”并非普遍适用,而是针对向客服提出退车诉求的车主。在此期间,若车主决定继续购车,则需重新安排生产;若放弃,2万元定金将不予退还。消费者普遍认为,这是小米在拖延时间,通过暂停生产施加压力,迫使消费者要么继续等待,要么放弃定金。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米汽车的“60天冷静期”政策同样备受质疑。有律师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合同即告成立。小米单方面提出暂停生产并设定“60天冷静期”,属于单方面变更合同履行约定,若未经消费者同意即停产,可能构成合同违约。该律师进一步分析,若小米确实单方面迟延履行主要债务,达到法定合同解除条件,消费者有权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双倍返还定金。
小米在宣传中使用的“赛道级设计”等表述也引发了争议。有律师认为,这通常应理解为专门为赛道比赛所设计,即前舱盖设计达到专业赛车标准,涉嫌构成虚假广告。若消费者主要因宣传内容而选择购买,但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则属于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构成根本违约。在此情况下,消费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退款并赔偿损失。
面对消费者的强烈反应,小米汽车并未给出满意的答复。据媒体报道,多个维权群已成立,成员从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群内不少准车主已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次事件不仅考验着小米汽车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