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祥航空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航空公司居然跨界发布了一款电动汽车。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个以飞行服务著称的吉祥航空,推出了售价约15万元的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这一举动不仅让人大跌眼镜,也再次刷新了公众对于跨界造车的认知。
近年来,跨界造车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从互联网巨头到传统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然而,并非所有尝试都能取得成功。例如,360的周鸿祎投资了哪吒汽车,但如今该企业却面临困境;而高合汽车、天际汽车等曾经的热门选手,也早已淡出市场。
尽管如此,市场中仍不乏一些优质产品。以高合为例,其产品质量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吉祥航空涉足造车领域,似乎也并不那么令人意外。毕竟,只要资金到位,资质、生产线、供应商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则是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
事实上,许多企业已经放弃了造车这一领域,主要原因在于利润微薄。回顾历史,30年前,欧洲许多地区就开始抛售汽车品牌。MINI、路虎、捷豹、沃尔沃等知名品牌纷纷易主,核心原因就在于利润率过低,即便是豪华品牌也难以维持盈利。
造车行业的成本高昂,从研发、建厂到人才培养,再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投入。因此,许多企业选择坚守自己的主业,而不是盲目跨界。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护城河业务。以吉祥航空为例,其所在领域的巨头是波音和空客。这两家企业以“大飞机”业务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效应。同样地,三星、雅马哈、丰田等传统企业也围绕着自己的主业发展,形成了稳固的市场地位。
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之一,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与现代汽车的紧密关系。然而,三星并未涉足汽车领域,原因在于该领域已有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丰田、大众等。这些企业在技术储备、口碑积累以及供应商规划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雅马哈在传统制造业中享有盛誉,但仅限于摩托车领域。尽管该企业在发动机技术方面拥有卓越实力,但并未涉足汽车市场。原因在于,日本已有众多优秀的车企,雅马哈造车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同时,摩托车与汽车在技术上的共通性并不足以保证雅马哈能在汽车市场上取得成功。
造车需要重新梳理产品架构,建立新的口碑体系。如果利润率无法保证,可能会拖垮整个企业。因此,成熟的企业通常不会贸然涉足新的业务领域。
苹果放弃造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苹果在科技领域实力强大,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选择专注于自己的护城河业务——科技产品。保留实力做好本职业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不轻易涉足新业务领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