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其中超快充技术尤为引人注目。C值,作为衡量电池充放电能力的重要指标,代表了充电电流与电池额定容量的比值,高C值意味着更快的充电速度。例如,1C表示电池在1小时内从满电放至空电所需的电流,而6C则能在短短十分钟内将电量从0%充至80%,展现了超快充技术的巨大潜力。
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小鹏汽车、岚图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巨湾技研及华为等企业推出了支持超快充技术的车型,充电倍率普遍达到5C至6C。这一技术原本多见于高端车型,但小鹏汽车近期宣布,其2025款G6、G9车型将标配5C快充,使得超快充技术下沉至20万元以下的主流消费市场,预示着该技术市场渗透率的显著提升。据机构预测,到2025年,支持高电压快充的车型渗透率将超过三成。
然而,超快充技术虽快,却并非没有隐忧。专家指出,长期使用大功率充电方式,会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1C充电和1C放电循环1400圈后电池容量保持在92.5%,2C充电和1C放电循环后的电池容量降至80%,而4C和6C充电条件下,电池容量更是在更少的充放电循环后大幅下降至72.5%和75%。频繁使用超快充还会降低电池放电功率,导致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双重下降,且随着内阻增加,电池发热加剧,安全隐患随之增加。
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的研究也指出,频繁使用120kW以上超充的电池,其循环寿命较慢充缩短40%。这主要是由于快充时锂离子被迫以超常规速度嵌入负极,导致锂析出现象,形成金属锂枝晶,不仅消耗活性锂,还可能引发短路。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快充技术更适合偶尔急需补能的场景,而非长期使用。
为应对快充技术对电池的影响,相关部门已出台更严格的标准要求。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动力电池需满足“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性要求,并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新发布的GB/T 20234.3-2023标准也大幅提升了充电性能,增设了主动冷却、温度监测等关键技术要求,以加强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尽管超快充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发展仍需平衡多方面因素。专家指出,超高功率充电可能增加电池短路和热失控风险,需要更先进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精确的电池管理系统。同时,充电桩市场也面临挑战,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商用充电桩基本还停留在2C水平,而超充站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直接影响了充电桩企业的布局热情。
总体来看,超快充技术无论对车辆还是电池都是技术高点,有望推动汽车和电池企业的新一轮技术竞赛。然而,具备技术可行性并不等同于市场接受度。当前,超大功率快充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将集中在老旧居民区的电动汽车用户、时间成本较高的运营车辆用户以及高速路长途行驶的车辆用户等特定群体中,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时间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