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钉钉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企业级通讯与协同平台,正面临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这款曾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如今正积极探索如何在AI时代找到新的产品市场契合点(PMF),以确保其商业化的持续成功。
从财务数据来看,钉钉的商业化进程已初露锋芒。去年,钉钉公布的2025上半财年(2024年4月至9月)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达到2亿美元,并设定了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然而,在阿里巴巴近两个季度的财报中,钉钉的具体盈利情况并未被明确提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商业化道路上的不确定性。
作为阿里巴巴在AI时代的旗舰产品之一,钉钉的商业化进展备受瞩目。尽管其业务逻辑与AI技术,尤其是今年在国内大火的Agent技术,高度契合,但一季度末的舵手更替,无疑为钉钉的商业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变数。钉钉创始人无招的回归,意味着此前由叶军主导的战略将发生转变,原定的盈亏平衡时间点也可能因此推迟。
无招回归后,钉钉内部掀起了一股新的改革风潮。据报道,钉钉开始严格管理考勤,实行早会、晚报总结等制度,甚至对研发人员进行了Python考试。这些举措无疑体现了无招对钉钉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
无招对钉钉的定位构想比叶军更为激进。他更强调产品的工具价值,而叶军则更注重生态捆绑。无招回归后,立即与P7级别以上的产研和设计员工会面,全面了解产品情况,并要求对产品体验链路进行全面排查。排查主要包括场景梳理和付费墙调研两个方面,旨在优化产品功能和提升客户体验。
在此之前,钉钉还沉浸在云钉钉一体战略的余波中,即叶军推出的以PaaS为商业化基座的构思。这一战略被称为PLG(产品驱动和底座PaaS驱动)+SLG(销售驱动和服务驱动)模式,并被认为是适合中国To B行业的商业化路径。然而,随着无招的回归,这一战略或将发生纵向延伸。
为了提升客户体验,钉钉已下架了一些产品功能,并取消了多个付费墙。这无疑会对钉钉的盈亏平衡节点产生影响,但长远来看,只有找到在AI时代的PMF,钉钉才能在未来撬动更大的市场。
无招深知这一点。在离开钉钉多年后,他看到了AI时代为钉钉带来的新机遇。他带领团队密集走访调研,与客户“共创”,寻找更多企业的共性需求。这种近乎“再创业”的状态,与钉钉创业初期的精神不谋而合。
无招认为,在AI时代,钉钉的PMF不再单单是PaaS。而是SaaS、PaaS、MaaS等多种服务的融合,即XaaS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进行高效数字化更迭的需求,也是未来企业数字化的一个趋势。
为了找到更多企业的共性需求,无招采取了“共创”的方式。他带领团队走访了北京、广东、华东等地的客户,听取他们的声音。这种近乎“暗访”的形式,让无招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
无招的回归,不仅为钉钉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革,也引发了关于个体创造力驱动与组织规则workflow驱动在AI时代如何平衡的讨论。这一问题不仅关乎钉钉的未来,也关乎所有企业和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钉钉正积极探索如何找到新的PMF,以确保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无招的回归和一系列改革举措,无疑为钉钉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钉钉的商业化道路仍然充满挑战。如何在保持客户体验的同时实现盈利?如何在个体创造力驱动与组织规则workflow驱动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钉钉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尽管如此,钉钉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它相信,在AI时代,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PMF,实现商业化的持续成功。
同时,钉钉也期待与更多的企业和客户携手共进,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