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张亚勤谈无人驾驶:中国领先全球,AI将重塑交通经济

   时间:2025-05-24 13:09:2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从日常沟通到尖端生产,无一不渗透着数字技术的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指出,数字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物理世界、生物世界融合,开启了无尽的前沿探索之门。他预言,人工智能(AI)将在未来五年内验证新的科学公式或猜想,并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或许能够创造出人类未曾设想的新理论。

张亚勤的职业生涯与无人驾驶技术的演进紧密相连,从百度Apollo到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他始终站在这一技术革命的最前沿。他认为,无人驾驶不仅是中国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机遇,更是人类向智能社会迈进的决定性一步。他透露,如果Waymo在美国、百度在武汉以及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的无人驾驶项目进展顺利,今年或许就能迎来无人驾驶领域的“ChatGPT时刻”。然而,要实现无人驾驶的规模化应用,还需更长时间的等待。

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与成本效益正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张亚勤强调,AI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它解决了复杂城市环境中大规模无人驾驶的诸多挑战。他引用Waymo和百度萝卜快跑的运营数据指出,无人车在复杂城市路况下的平均事故率仅为人类驾驶的十四分之一,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差距有望进一步扩大。多模态传感器与轻地图导航技术的结合,为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方舟投资公司(ARK Invest)发布的2025年度报告预测,到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全球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这将彻底改变物流和出行等行业,催生万亿美元级别的新市场。张亚勤认为,这一变革将重塑交通经济,降低出行成本,颠覆城市交通生态。

针对无人驾驶技术路径的争议,张亚勤主张实用主义优先。他反对“纯视觉派”的极端立场,认为激光雷达、视觉与高精度地图应互补应用。他特别肯定了中国企业在传感器成本控制上的突破,如禾赛科技将激光雷达价格降至百美元级别。同时,他支持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架构,但强调需辅以规则兜底,以避免“算法黑箱”风险。

在无人驾驶技术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尤为抢眼。北京亦庄全域开放测试、武汉实现无人车商业化运营等举措,彰显了中国在无人驾驶技术和落地层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成功上市,萝卜快跑在武汉全域开展无人驾驶商用,成为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发展的里程碑。百度Apollo开源平台已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开发者,成为中国对全球无人驾驶技术的系统性贡献。

作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分享了研究院在无人驾驶领域的独特路径。他强调,产业合作是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无人驾驶和具身智能的仿真平台和大模型应用于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他提到,生成式AI为无人驾驶带来了三大突破:缓解训练数据不足、提升对极端场景的泛化能力、赋予车辆“常识推理”能力。然而,他坦言,完全解决无人驾驶领域的长尾问题仍需时日,机器对人性化驾驶的模仿仍是技术难点。

在谈到AI与人类大脑的区别时,张亚勤指出,人类大脑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效率极高,而前沿大模型在参数规模、算力和能耗方面仍有巨大差距。他认为,整个效率和架构需要大幅度颠覆,才能实现AI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