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摆在了消费者和行业面前:高昂的售后维修成本、服务网点覆盖不足以及三电系统维修检测能力的局限性,正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高达3140万辆,然而,与之配套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数量却严重不足,仅有2万至3万家,专业维修技术人员更是稀缺,总数不足10万人。这一供需矛盾随着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而愈发尖锐。
途虎养车总裁胡晓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后市场的发展却未能跟上步伐。三电系统的检测、维保以及新兴服务需求激增,而动力电池维修成本高、服务网点少、维修检测能力有限等问题依然突出。他强调,只有紧密围绕用户需求,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供给创新,才能有效满足新能源车主的期待。
消费者的售后烦恼屡见不鲜。吉利新能源车主王先生就遭遇了修车时间长、等待配件久的困扰;比亚迪车主罗女士则发现,4S店配件价格高于官方维修店,且存在不必要的更换要求;领克车主刘先生则因厂家规定只能在4S店保养而承受高昂费用,呼吁厂家将售后与4S店分离,提供更多选择。
新能源汽车售后问题的频发,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统计,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维修企业近40万家的数量,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数量严重不足,且由于多采用直营模式,网点密度远低于传统4S店。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行授权制是导致门店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整车维修和电池维修分别需要车企和电池厂授权,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初期优化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但也可能造成市场垄断,限制消费者选择。因此,适度开放维修技术给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成为解决之道。
新能源汽车维修的高门槛和高投入也是制约第三方售后服务门店扩张的关键因素。动力电池成本高、配件体系封闭、专业设备昂贵以及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使得独立汽修店难以涉足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
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发展的另一大瓶颈。据估算,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的人才缺口将超过80万人。现有维修工中,能够从事电池检测及维护工作的人员比例极低,且具备相关证书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传统汽车维修人才向新能源汽车维修转型的难度也较大。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呼吁,应将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发展置于更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人才环境,实现多方协同发力。同时,引入专业课程,强化转岗培训及职业培训,为传统汽修技师转型提供支持。
面对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种种挑战,各环节参与者需携手合作,共同解决修车难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