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汽车价格战背后:利润与份额的艰难博弈

   时间:2025-05-26 14:30:1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硝烟,至今仍未散去,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这场价格战自2023年起,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尽管目前态势看似有所缓和,但结束的信号并未显现。

回望2023年初,国内汽车市场面临市场与法规的双重压力,价格战在此背景下全面爆发。初期,这场价格战以政企联合的区域市场自救行动为特色,覆盖范围广,直接降价或现金补贴成为主流。据统计,当年共有40多个汽车品牌参与,自主车企与主流合资品牌成为降价主体,车市的最大折扣同比增加显著。

进入2024年,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参与品牌与车型数量激增。超过70个品牌、330款车型卷入其中,不少传统豪车品牌也加入战团。这一阶段,折扣力度持续加大,降价行为更多源自市场自发。除了直接的降价促销,新车型以更低价格投放市场成为新趋势。中国品牌开始逐步掌握汽车市场的定价权。

步入2025年,价格战进入调整期。车企逐步从直接降价转向多样化促销与智能化技术竞争。虽然折扣力度相对稳定,但参与价格战的产品数量明显下降。然而,价格战的门槛却在不断提升。分析指出,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将持续存在,但形式将从显性价格战逐渐演变为技术创新、生态圈建设等领域的隐形竞争。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中,一个残酷的现实逐渐显现:车企纷纷降价求量,利润空间首当其冲被压缩。近年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整体效益呈现下滑趋势,销售利润率从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3%,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探至3.9%。尽管车市销量整体稳步向上,但利润率却持续走低。

长城汽车成为例外,其业绩增长得益于新能源车销量扩大、产品结构优化及海外市场开拓。单车利润的持续上涨是关键因素,高端品牌销量占比提升至两成左右,拉动集团毛利和单车净利大幅上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持续技术革新也降低了经营和研发成本。

然而,并非所有自主车企都能如此乐观。理想汽车虽已扭亏为盈,但2024年盈利情况并不理想,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1.4%。研发等费用投入加大及主售产品价格下探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小鹏汽车、零跑汽车虽仍在亏损,但亏损幅度大幅收窄,尤其是零跑汽车在第四季度已实现净利润转正。

新势力车企为了快速打开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市场手段更显决绝,亏损卖车并不少见。与传统车企不同,新势力车企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更大,且多采取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价策略,导致利润承受巨大压力。尽管销量逐年增长,但盈利状况并不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车企牺牲利润,也未必能争取到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激烈,降价难以脱颖而出;消费者购车决策影响因素复杂,价格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智能化水平等同样重要。因此,单纯降价吸引消费者的效果有限。

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车企如何找到利润与份额的平衡点,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是继续盲目追求份额,还是通过提升产品力、优化品牌形象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每一家车企都需要深入思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