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上半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普遍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需求萎缩”与“库存积压”成为行业关键词,国际巨头如英飞凌、安森美等纷纷坦言面临传统业务压力。然而,在这片看似黯淡的市场中,国产功率芯片企业却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景。
据英飞凌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缩减至323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士兰微电子凭借3.3%的市场份额,成功跻身全球第六大功率半导体供应商,而比亚迪也首次进入全球前十,以3.1%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七。这一排名变化,无疑彰显了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崛起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士兰微和比亚迪却逆流而上,市场份额实现增长。士兰微电子的功率半导体营收从2023年的9.2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0.66亿美元,稳居国内龙头地位。比亚迪则得益于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全年销量超过42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1.1%,为功率半导体业务提供了强劲动力。
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的优异表现,在今年一季度便已有端倪。笔者统计了十家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的Q1业绩,发现除个别企业外,其余企业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士兰微的表现尤为亮眼,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7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072.43%。华润微、宏微科技、华微电子等企业也实现了三位数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
国产功率半导体市场的复苏节奏与国际厂商明显不同。早在去年二季度,便有业内人士指出,功率半导体价格开始企稳,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回升。华润微、扬杰科技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达到较高水平,部分产品线甚至接近满产。这一趋势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延续,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整体业绩飘红。
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的复苏以及高端汽车电子、AI等领域的新需求。国产功率半导体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低端产品方面,已初具规模化效应和较高的国产化率。在中高端领域,如SJ MOSFET、IGBT、碳化硅等,国产厂商虽仍面临挑战,但近年来市场逐渐从依赖进口转向自给自足,国产厂商的市场空间正不断扩大。
在汽车半导体市场,尽管仍由外企主导,但国产厂商也在积极布局。随着汽车行业电子化程度的提高,汽车芯片需求量快速增长。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7年,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超过88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增速更为可观,预计2030年将突破3000亿元。多家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已在汽车领域取得突破,如华润微的车规级产品及模块已进入国内头部车企及汽车零部件Tier1供应链体系。
展望下半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有望迎来复苏。尽管海外大厂对短期前景仍持谨慎态度,但已有不少企业将复苏预期放在今年。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则已做好准备,持续放量,兴建产能,迭代新产品。随着产业链库存出清,需求进一步回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将成为功率半导体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国产碳化硅(SiC)器件也在加速上车。凭借其高频、高效、耐高温等特性,SiC功率器件正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速替代传统硅基器件。2024年成为国产SiC MOSFET主驱规模放量的元年,预计沟槽型SiC MOSFET将逐步追赶国际大厂。国产SiC芯片规模量产上车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