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大空间(VR大空间)正逐渐从科幻概念走进现实生活,成为文旅和文娱领域的新宠。近年来,中国各地景区、商场及文博机构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VR大空间项目,如《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南极起航》及《风起洛阳》等,总数已超过200个。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和文娱体验的维度,更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在VR大空间的奇妙世界里,用户无需复杂的交互设备,便能自由穿梭于数字奇境之中。无论是亲临历史事件现场,还是探访自然名胜,亦或是走进神话奇幻世界,都能轻松实现。例如,在《数字一大·初心之旅》中,用户仿佛穿越回100多年前的上海,亲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在《南极起航》中,用户则乘坐“雪龙2”号破冰船,探访南极的壮丽景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无疑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
尤为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国家电影局首次为两部VR大空间作品《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颁发了VR电影的“龙标”,这一举措无疑彰显了影视行业对VR大空间这一“未来叙事艺术”的高度重视和期待。随着VR大空间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它正逐渐成为文旅和文娱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VR大空间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部分从业者急于求成,缺乏深入理解和创新,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同质化、套路化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只是简单地复制现有模式,缺乏新意和深度,用户体验也因此大打折扣。例如,一些项目中频繁出现的导游形象和小动物卖萌元素,以及生硬植入的低幼科普内容,都让用户感到审美疲劳。
为了推动VR大空间行业的健康发展,从业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叙事方法,找到适合不同题材的打开方式。这意味着要深入挖掘虚拟现实新媒介的可能性,充分发挥“边走边看”的多元潜力,为用户创造更多富有意义和内涵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在一个以苏东坡为主题的VR大空间作品中,用户在竹林小道上与诗人共同吟诵诗句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更引发了对生命旅程的深刻思考。
事实上,VR大空间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可以成为展现人物经历的“人生之旅”,还可以承载心路历程的“精神之旅”、上演英雄史诗的“传奇之旅”、展开悬疑解密的“真相之旅”、讲述青春故事的“成长之旅”、演绎情感经历的“真情之旅”以及承担科普教育的“探索之旅”。这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不仅丰富了VR大空间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