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正式落地,汽车行业内掀起了一股“反内卷”的新风潮。据悉,已有超过二十家汽车企业积极响应,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六十天。此举不仅为汽车产业链的资金流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效遏制了行业内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
近期,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汽车行业对于“反内卷”的共识愈发强烈,一系列自律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家车企共同落实“反内卷”行动,有望在短期内稳定并提升终端市场价格,为四季度车市销量提供有力支撑,助力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与利润率的企稳或回暖。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亦表达了对“反内卷”行动的支持,他认为大型企业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这一系列行动,行业的整体风气有望得到改善。构筑“反内卷”防线,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当务之急。
自2023年东风系车企打响降价第一枪以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已持续两年之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幅度高达8.3%,而到了2025年,降价车型数量更是激增,价格战愈演愈烈。这一连串的价格混战,直接导致了行业整体的“失血”,利润率从2022年的5.7%逐步下滑至2025年5月的4%以下,远低于历史水平。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监管层迅速出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紧急倡议,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也表示将加大整治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前开展了2025年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旨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行为。
超过二十家车企承诺向供应商六十天内付款,被视为行业“反内卷”的一次集体发声。一家位于上海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比亚迪、吉利的二级供应商,他们感受到了回款效率的提升,预计这一承诺将进一步加速车企的回款进度。
多地银行业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也相继发布通知或自律公约,严禁通过“高息高返”拓展汽车金融业务,促使汽车金融业务回归理性,进一步缓解了汽车市场的“内卷”现象。随着“反内卷”行动的深入,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正逐步走向理性。
吉利、长安等车企纷纷表态将延续六月份的价格政策,严格控制终端优惠,避免新一轮降价潮的蔓延。多家车企的积极行动,让汽车行业的“内卷”氛围得到了有效缓解,“反内卷”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汽车行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竞争,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为社会和用户持续创造正向价值。岚图将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产品、提升效率,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体验。同时,他也强调了长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应将目光放长远,聚焦品牌建设。
在优化产能方面,汽车行业同样存在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汽车产能已升至约四千万辆,但年均新车销量仅为两千八百万辆。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正进入成熟期,兼并重组浪潮将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重塑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被业界视为车市竞争的下一个方向。包括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在内的中国汽车品牌都已加强了对海外市场的布局。然而,在鼓励车企向全球市场探索的过程中,也有专家提醒要警惕“内卷”的外扩,避免将不良竞争风气带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