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召回半年报已正式公布,引起了消费市场的广泛关注。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实施了60次汽车产品召回,涉及缺陷车辆总数高达506.8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召回数量激增超百万辆。其中,进口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数量均有显著增长。
面对这一数据,业内专家进行了分析解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指出,在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汽车企业间的比拼已不仅限于价格,更在于核心技术和品牌实力的较量。他认为,我国汽车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应逐渐摆脱价格战思维,全面关注产品质量、性能、技术和品牌建设。同时,加强对汽车企业和产品生产准入的要求,从源头上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数量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单一车企的大规模召回事件。特斯拉成为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共计召回120.68万辆车辆,占召回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召回原因主要涉及车辆上电时的反向电流可能损坏行车电脑主板电源组件,以及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软件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倒车影像无法显示和电子助力转向功能失效,增加了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
奔驰品牌也表现突出,成为今年上半年累计召回频率最高的车企。数据显示,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和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在1至6月期间,共实施了12次产品召回,涉及缺陷汽车产品144967辆。其中,6月13日当天就实施了3次召回,覆盖旗下多款国产和进口汽车,包括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
进口汽车方面,虽然近年来销量有所下滑,但召回频次却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进口汽车共召回33次,占总召回次数的超五成。涉及日系、韩系、美系、德系、意系等多家全球知名品牌。例如,捷尼赛思因高压燃油泵、集成充电控制模块和仪表盘软件等问题多次召回旗下车型。进口起亚汽车也因制动系统液压电子控制单元内部可能发生短路而召回部分车型。
随着汽车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产品速成化趋势明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付于武认为,在“新四化”背景下,汽车企业除了需要加强创新外,高质量发展才是脱颖而出的关键。他强调,汽车企业应不断提升制造工艺,重视生产细节,以提升品牌形象和赢得消费市场。
事实上,已有部分汽车企业因产品质量把控不到位而进入召回名单。例如,保时捷因部分车辆装配错误导致后排安全带扣可能失效而召回相关车型;斯泰兰蒂斯也因部分车辆制动踏板和制动助力器紧固螺栓连接可能松动而召回进口朱丽叶和斯坦维汽车。北京奔驰因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问题召回近2.6万辆新能源车,并建议消费者将车辆充电上限设定为不超过80%以确保用车安全。
针对汽车领域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此次检查将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车型的抽查力度,严查整车结构参数、碰撞安全、电池性能等关键指标。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汽车召回制度在确保行车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在国家大力倡导提质扩容促消费的政策导向下,召回制度已成为引导企业积极履行产品召回主体责任的关键驱动力。这一制度不仅推动了企业不断革新生产技术、优化管理流程,还从源头上减少了产品缺陷,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