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互联网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中,百度搜索框的显著变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一看似微小的界面调整,实则标志着百度搜索产品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重构行动。
此番变革的核心,在于百度搜索从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模式,跨越到了支持超长文本输入、多模态交互及AI任务处理的新时代。用户不再受限于简短的关键词,而是可以输入长达千字的文本,系统不仅能理解模糊需求,还能完成复杂任务。同时,传统的链接列表也被升级为“百看”,以图文、音视频混合排版的形式呈现,并接入了智能体与真人服务。
在信息时代,搜索是通往网页的门户;而在AI时代,搜索则转变为通过发起任务来获取相应服务、应用及智能体调度的系统。这一转变被外界视为百度的一次“自我革新”,它正式摒弃了以往的传统逻辑,确立了AI搜索的主导地位。
然而,百度此次转型的背后,也隐藏着市场的巨大压力。年轻用户群体正逐渐养成新的搜索习惯,以阿里旗下夸克浏览器为例,其AI功能日活用户已突破3369万,登顶中国AI应用排行榜,且用户中50%在25岁以下,00后占比过半。相比之下,百度搜索在18-35岁核心用户群体中的日均使用时长骤降,年轻用户持续流失,同时面临着来自短视频平台及垂直应用的分流压力。
在国内市场,百度的份额从2021年的87%逐步下滑至2024年的60%,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且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这些数据无疑为百度的转型之路增添了紧迫感。
夸克的AI跃迁为百度提供了镜鉴。作为阿里旗下的产品,夸克曾被视为“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但在AI技术重构搜索范式的临界点,夸克率先推出了“深度思考”模块,打破了传统搜索的限制,实现了对用户问题的理解、分析和推理。随后,夸克通过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构建起“AI超级框”架构,用户输入自然语言指令,系统即可自动解析并完成全链路操作,形成了“识别-决策-交易”的闭环。
百度此次搜索升级,同样展现出了与夸克相似的路线。其中,“百看”的推出,将传统链接列表替换为结构化信息流,整合了图文、音视频及智能体服务,优化了信息呈现效率,减少了跳转步骤。作为国内最早布局AI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AI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上曾长期领跑国内互联网行业,但AI对其核心搜索业务的浸润却相对缓慢。
直到今年,李彦宏在一季度电话会上透露百度正加速AI转型,随后不久,百度便放大了搜索框,从传统搜索引擎跃升为集“AI搜索+AI助手+多模态生成平台”为一体的AI入口。然而,百度的转型之路并不算早,甚至显得有些拖沓。在此之前,夸克、豆包等玩家已陆续接入各类智能体和AI功能,从功能上替代了传统搜索引擎。
转型的困局在于利益纠葛与现实压力。搜索广告是百度的生命线,任何可能动摇这一现金牛根基的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AI搜索与传统搜索在底层逻辑上存在冲突,AI搜索追求效率与直接解决问题,而传统广告则注重曝光与用户跳转。因此,百度在以往更倾向于在不影响核心广告收入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改良。
然而,随着Z世代对信息获取要求的提高,以及广告主预算的明显转移,百度面临着核心业务瓦解的危机。据Statista数据,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大幅下降。与此同时,谷歌、必应等竞争对手在AI搜索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加剧了百度的竞争压力。
为了破局,百度尝试用“智能体广告”来实现转型。这种新模式的核心是让广告成为AI答案的一部分,用“服务式推荐”来缩短用户决策路径。然而,智能体广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用户信任度、广告效果评估、维护成本等。
在AI重构搜索规则的当下,百度需要重新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搜索从“给链接”变成“给答案”,钱从哪里来?面对传统模式的危机,百度正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与变现路径。
随着人们习惯搜索从“信息中介”变成“服务终端”,AI不仅改变了搜索的形态,更改变了商业的逻辑。在AI掀翻旧桌子后,谁能造出新桌子,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