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活动在经历了5月的轻微回调后,再度呈现出升温趋势。据统计,该月融资事件数量攀升至49起,较上月增长了14%,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披露金额的融资事件占比有所回升,达到约53%,这表明市场透明度仍存在波动性。
从融资规模来看,6月的机器人行业预估融资区间为34亿至74亿元,相较于5月的53亿至97亿元,整体规模有所收窄,中枢下移。其中,亿元级融资事件缩减至5起,且其中仅有2起超过5亿元,环比下降显著,这反映出资本对头部项目的投资力度有所减弱。与此同时,千万级融资事件大幅增加至18起,占比攀升至36.7%,显示出资金正更多地流向早期及中小规模项目。这种融资规模的“金字塔型”分布与5月的“哑铃型”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意味着资本正转向更为分散化的布局策略,以平衡风险与机遇。
在融资轮次方面,6月早期投资的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种子/天使轮和A轮系列融资合计占比达到80%,较上月提升了5.6个百分点,这显示出行业创新动能持续释放。与此同时,中后期轮次呈现出结构性调整:B轮系列融资维持稳定,而C轮系列融资则出现反弹,增长至3起,显示出部分成长期项目通过技术壁垒或商业化验证获得了资本的认可。然而,D轮及股权融资事件较少,反映出后期融资门槛仍然较高。
从细分领域来看,服务机器人以12起融资事件领跑,其中人形/四足机器人占比高达66.7%。核心零部件领域则以11起融资紧随其后,新型零部件占比达到45.5%。这两个领域合计贡献了近半数的融资事件,显示出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的双轮驱动效应显著。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仓储物流应用占比44.4%,凸显了智能化改造的刚性需求;而医疗机器人领域,手术机器人占比62.5%,进一步证明了高壁垒赛道的持续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6起融资中,具身智能独占5起,结合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这表明“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正成为资本的新宠。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人形/四足机器人成为最受资本青睐的细分方向。从融资轮次来看,资本仍主要聚焦于孵化创新技术,早期项目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轮融资事件的出现表明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进入规模化落地验证阶段。在融资规模上,两起亿元级融资均来自人形机器人赛道,这反映出资本对高成长性、高壁垒赛道的战略性布局。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趋势,人形机器人作为AI具身化的核心载体,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场景,资本布局也已从纯技术投资转变为“技术+产业落地”的双轮驱动模式。
其中,银河通用机器人和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表现尤为亮眼。银河通用机器人在6月完成了高达11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由宁德时代等顶级投资方领投。该公司专注于打造具有体现AGI的机器人,已在空间智能、动作智能和硬件智能等多个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推出了三大VLA大模型,奠定了行业技术标杆。在应用端,银河通用机器人以Galbot系列机器人为核心载体,加速技术落地与商业化应用,并在智慧零售和工业制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获得了成都市区地方国资的超亿元投资。作为中西部地区首家人形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该创新中心已拥有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方向的国际顶尖研发成果30余项,尤其在“大脑”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其推出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可适配家庭、养老、工业、医疗等通用场景,并在文旅文创和工程领域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技术迭代仍在深化。新型核心零部件占比达到45.5%,传统“三大件”占比36.4%。A轮融资事件占据绝对主流,显示出市场对中早期技术突破型项目的高度关注。其中,本末科技不仅提供直驱型精准动力方案,还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其“核心零部件+整机”的双线战略显示了行业垂直整合趋势。该公司已推出具有高精度、高功率密度、低噪音等特性的谱系化直驱关节模组产品矩阵,并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核心零部件产品线。在具身智能赛道,本末科技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开源轮足机器人平台,推动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应用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