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巨头微软宣布了一项重大人员调整计划,预计将裁减约9000名员工,主要涉及销售、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等部门。此次裁员规模之大,仅次于2023年那次万人级别的调整,尽管微软的股价目前高达497.72美元,市值接近3.7万亿美元,但这一举措仍透露出公司内部面临的深刻变革需求。
微软方面表示,此次裁员旨在优化管理结构,提升组织灵活性,而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则是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全力投入。公司正在推动管理者依据员工对AI工具的应用情况来评估绩效,并将AI技能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据首席执行官纳德拉透露,微软已有20%至30%的代码由AI生成,且计划在2025财年斥资800亿美元用于AI算力设施建设,这无疑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资本支出压力。
然而,微软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其核心业务之一的Windows操作系统,近年来因设计上的混乱、频繁的强制更新以及兼容性不佳等问题,遭到了不少用户的批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内,Windows系统流失了4亿用户,月活跃设备数量从14亿下降至10亿,市场份额也跌破了90%。系统的臃肿、安全漏洞频发以及高昂的许可费用,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科技行业,微软并非孤例。谷歌、Salesforce、meta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将资源向AI领域倾斜。谷歌已有25%的新代码由AI生成,Salesforce因引入AI工具而减少了招聘,meta则计划裁员5%。据统计,meta、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在两年内累计裁员超过10万人。与此同时,传统厂商如戴尔、甲骨文也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业务来争夺AI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全球科技行业的AI军备竞赛中,国产操作系统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华为鸿蒙系统近期实现了重要突破,发布了不依赖Unix/Linux内核且不再兼容安卓的“纯血”版本。截至2025年6月,鸿蒙系统的开发者数量已达到800万,应用数量超过3万,覆盖了TOP 5000应用。鸿蒙操作系统还在2025年5月正式亮相电脑端,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在PC领域迈出了自主可控的关键步伐。
在这场由AI驱动的科技变革中,科技巨头们正通过重构人力资本来应对挑战,而操作系统生态的变革也在悄然重塑着整个产业的格局。这一转型过程既展现了技术迭代的严峻性,也凸显了创新突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