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飞书AI成熟度模型:企业AI能力新标尺,产品实力大考

   时间:2025-07-11 02:52:57 来源:数据猿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科技浪潮中,AI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企业软件的角落。从智能助理到AI会议纪要,各大To B软件公司纷纷加速布局AI能力,试图在这场“AI+办公”的竞赛中抢占先机。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不少企业管理者却陷入了“AI疲劳”的困境。那些看似惊艳的AI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表现平平,要么响应缓慢,要么内容敷衍,甚至常常答非所问。AI产品,似乎成了企业发布会上的“卖家秀”,而非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得力助手。

面对这一现状,企业如何判断一个AI功能是“好看”还是“好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飞书在2025年7月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一个颇具创新意义的概念——AI应用成熟度模型。这一模型将企业的AI应用划分为四个成熟度等级,旨在通过清晰可量化的标准,将AI的实用性从主观感知拉回到理性评估的轨道上。

飞书的AI应用成熟度模型,从M1到M4,详细阐述了企业AI应用的“进化路径”。这四个等级并不是基于模型大小或算法复杂度来划分的,而是站在企业使用者的角度,关注AI功能能否上线使用、能否持续使用以及使用后能否带来实际的业务提升。这一模型突破了传统AI领域的技术评估维度,如BLEU分数、推理速度、参数量等,转而采用更加贴近企业业务需求的评估标准。

飞书之所以提出这一模型,是因为它深刻洞察到了当前企业AI落地所面临的困境。在消费级市场,用户可能基于“好不好玩”“用着爽不爽”来评估AI,但在企业级市场,这样的评估标准显然行不通。企业更关心的是AI功能能否快速上线、能否与现有系统打通以及使用后能否带来实际的业务效益。然而,现实却是大量企业AI产品还停留在“展示即结束”的阶段,真正能够落地并产生价值的产品寥寥无几。

飞书的AI应用成熟度模型,就像一把“应用标尺”,重建了企业对AI的信任。它让企业可以设定合理的预期,不再被“AI万金油”式的销售术语所蒙蔽;同时,也让产品设计者有了明确的研发路线图,知道什么是合格的交付标准。这一模型的提出,不仅标志着飞书在AI产品领域的深度布局,更可能引发整个企业级AI市场的变革。

为了验证这一模型的有效性,飞书同步发布了多款AI产品,并将这些产品与AI应用成熟度模型进行了对标。例如,飞书知识问答已经达到了M3级标准,即“成熟应用、可以大规模使用”。它无需企业构建知识库即可“开箱即用”,能够“穿透组织”理解语境并提供基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准确回答。而飞书会议则达到了M4级标准,属于“完全成熟,在适合的任何场景都可使用”的产品。它支持会中实时总结并自动生成纪要、输出待办事项,准确率与逻辑概括能力都相当成熟。

飞书还推出了AI开发套件,形成了更加系统的企业AI能力框架。这些产品不仅验证了AI应用成熟度模型的有效性,更展示了飞书在AI领域的深厚实力和前瞻布局。飞书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清晰、可量化的AI评估标准,更推动了企业级AI市场的健康发展。

飞书提出的AI应用成熟度模型,不仅是对当前AI产品泛滥但落地稀缺现象的清算,更是对企业级AI落地路径的一次结构化、工程化重构。这一模型的推出,将引发AI工具厂商之间的“成熟度竞赛”,迫使厂商从“炫技”回到“交付”,从“拼参数”回到“拼耐用度”。这无疑将促进整个行业的成熟和发展。

在AI从“先锋试验”向“主流基础设施”转变的当下,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和应用AI技术?飞书的AI应用成熟度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它让企业有机会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AI应用,思考它们是否真正在解决问题,还是在仅仅展示技术。对于那些已经部署了多种AI应用的企业来说,不妨用这一模型来自测一下,看看哪些功能可以称为成熟应用,哪些还停留在“演示”阶段。而对于那些正在思考AI产品设计或采购路径的从业者来说,这一模型则提供了一个可以被沟通、可以被质询的语言系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