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存力中国行广州启航:共探数据存力新路径,解锁数据价值新篇章

   时间:2025-07-11 21:08:47 来源:通信世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作为支撑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存力”,正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数字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近期,“存力中国行”活动在广东省正式启动,通过系列座谈与实地调研,深入剖析了我国存力产业的现状与挑战,并依托当地企业的成功案例,为存力基础设施的未来蓝图指明了方向。

存力,这一曾被低估的关键要素,如今正经历着规模上的突破与认识上的深化。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和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存储已从单纯的数据容器,跃升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国家层面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为数据存储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2023年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至2025年,我国存储总量需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30%以上,关键行业数据灾备实现全覆盖。

政策的东风之下,我国存力建设已初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存力规模达1580EB,先进技术占比持续攀升,且年增长率保持稳定。数据存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上游涵盖NAND Flash、SSD主控芯片及DRAM等关键组件,中游则聚焦于存储整机与系统,下游则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数据产量的逐年攀升,为数据价值的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国数据总量首次突破40ZB大关,达到41.06ZB,同比增长25%。

然而,繁荣背后亦藏隐忧。尽管我国数据产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保存率仅为5.1%,近95%的数据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数据孤岛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存力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当前数据要素发展迅猛,但分散存储、难以共享的问题依旧突出。因此,如何高效存储与利用数据,成为亟待挖掘的产业增长点。

王志勤认为,存力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数据利用率低、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短板、以及存力与算力、运力协同不足等。她建议,行业应分类施策,探索存力发展新路径。一是通过“存力中国行”等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明确基础设施落地策略,形成全国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面向新业务模式,简化数据管理,推动存储资源池化、服务化,提升AI大模型等场景下的算力效率;三是强化技术产业协同,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

在存力建设的探索之路上,产业链各方的创新实践成为了破局的关键。座谈会上,运营商、科技企业及垂直行业代表纷纷分享行业案例,实地探访中,企业展示了数据存储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共同探讨存力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路径。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云中台高级技术专家李晓军强调,存力中心建设需平衡性能、效率、可靠性及安全性,构建科学存储指标体系。中国移动则从AI发展角度出发,提出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和业务需求的系列创新解决方案。广东联通则通过“存算用一体”框架,构建能力基座、云网一体、商业闭环及生态共建的存力布局。

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王旭东指出,AI时代的存储需求可概括为“聚数、治数、供数和用数”四大方向,强调全闪普惠、以存强算、以存强安等未来发展方向。华为正实施面向数据领域的太平洋计划,旨在突破关键软硬件技术,通过技术开源与开放生态,携手产业界打通数据全产业链,提供“中国方案”。

在垂直行业应用中,存力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广东华电惠州能源有限公司系统架构师栾阳指出,强存力是实现电厂全场景感知与数据闭环的关键,需构建基于国产软硬件的高可靠存储体系。广州华银康医疗集团通过采用分层存储方案,实现了数据的降本增效保存,并利用积累的数据训练病理AI模型,辅助人工诊断,准确率高达98%以上。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国产化存储领域取得突破,其打造的全国产分布式存储系统,已在广州政务云等项目中成功落地。

从技术攻坚到生态协同,从痛点破解到价值释放,“存力中国行”活动不仅是对我国存力现状的深度剖析,更是对存力未来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份数据都将得到妥善存储与高效利用,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