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组织变革:在集权与分权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时间:2025-07-13 05:06:45 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阿里巴巴近年来在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堪称互联网行业的风云变幻。面对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强劲对手的崛起,这家电商巨头先是采取了大胆的“1+6+N”组织变革策略,意图通过深度分权,让各个业务板块更加灵活敏捷。

2023年初春,阿里巴巴宣布了这一重大变革,将集团业务划分为阿里云、淘天、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及多家业务公司,每个集团或公司均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此举旨在打破“大锅饭”模式,鼓励各业务板块独立发展,条件成熟时考虑上市。当时,这一变革被视为阿里巴巴24年来最重大的组织调整。

然而,正当阿里巴巴大步迈向“分权时代”之际,人事变动风云突起。担任CEO八年、董事会主席四年的张勇宣布退休,阿里创始团队成员蔡崇信和吴泳铭接掌帅印。新管理层迅速明确了“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方向,将资源集中于电商和AI+云领域,同时收缩非核心业务及投资。

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陆续减持了快狗打车、B站、网易云等长期亏损项目,出售银泰百货、高鑫零售等非核心资产。同时,盒马鲜生的IPO计划被暂缓,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也不再推进,菜鸟的赴港上市申请也被撤回。吴泳铭在担任集团CEO、阿里云CEO的同时,兼任淘天CEO,标志着阿里巴巴重新走向集权。

进入去年,阿里巴巴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集权趋势愈发明显。去年11月,阿里巴巴成立电商事业群,由蒋凡负责,整合了此前拆分的淘天、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1688、闲鱼等电商资源。蒋凡的管辖范围覆盖了阿里国内和海外电商业务,影响力日益扩大。

今年5月,阿里巴巴全面打通内部论坛权限,员工时隔两年再次在内网重聚,并收到统一工牌。6月,饿了么和飞猪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其CEO均向蒋凡汇报。至此,蒋凡已成为阿里巴巴消费属性板块的实际掌舵人,其地位在集团内部举足轻重。

在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年报中,阿里巴巴合伙人总数从26人精简至17人,39岁的蒋凡不仅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还接替彭蕾成为阿里合伙人委员会成员。这一委员会相当于阿里的“内阁”,与马云、蔡崇信、吴泳铭、邵晓锋等元老级创始人共同行使选举等重要职责,标志着蒋凡在阿里巴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尽管阿里巴巴没有明确取消“1+6+N”模式,但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显示,集团正朝着更加集中的方向发展。这反映出阿里巴巴在集权与分权、敏捷与聚焦之间的微妙平衡。

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集权和分权问题始终是组织调整的核心议题。早在2004年,阿里巴巴就将支付宝独立,不仅服务于淘宝,更成为覆盖所有支付场景的基础设施。2011年,面对电商未来的不确定性,阿里将淘宝网拆分为淘宝、天猫和一淘,通过内部竞争探索未来方向。

2013年,面对移动化浪潮,阿里巴巴将集团拆分为七大事业群,后进一步细分为25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拥有更多权限,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这次变革不仅使阿里成功迈入移动时代,还催生了菜鸟、钉钉、闲鱼等创新业务。

然而,分权也带来了部门间合作难度大、效率下降等问题。2015年,新任CEO张勇推出“大中台,小前台”架构,通过集中资源支持前台业务,提高了效率和稳定性,支撑了阿里的大扩张时期。但随着企业进入盛年期,集权和中台模式逐渐抑制了破坏性创新的产生。

近年来,面对外部竞争压力,阿里巴巴开始探索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从经营责任制改革到“1+6+N”组织变革,旨在激发创业精神和敏捷性。然而,随着企业进入贵族期,创业精神微弱,激进的分权反而容易暴露弱点。因此,阿里巴巴近年来不断通过集权回调,探索集权与分权的最佳平衡点。

企业的集权与分权问题,本质上是追求效率与布局未来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提高当前效率的同时,保持对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阿里巴巴的历程表明,这一平衡点的探索需要组织具备强大的变革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