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重庆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成为全国工业版图上的璀璨明珠。这座城市涵盖了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尤其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重庆汽车产量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是跃居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
随着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走进长安汽车的全域5G数智化工厂,一幅未来工业的图景生动展现:800多台智能化设备协同作业,1400余台工业机器人精准执行指令,420多台智能AGV物流车自如穿梭。在这里,平均每53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而遍布25个应用场景、70多个工位的AI视觉检测系统,为每一辆新车提供了从生产到出厂的全流程品质保障。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经理吴克志介绍,数智化工厂已实现所有自动设备的联网,所有指令均通过数字化系统下发。原本的设备维护人员已转变为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每个自动工作站都设有机台长,负责确保设备高效运行。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设备维护上,更深入到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
魏松,一名毕业于长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机台长,他的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拧螺丝,而是需要驾驭智能设备,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就在记者采访前,他刚刚完成了一次紧急故障排除,展现出了对智能设备的深厚驾驭能力。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的产品也在不断迭代升级。目前,长安汽车已实现全系车型100%智能网联,飞行汽车项目也即将迎来试飞。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企业不再仅仅需要机械工程、汽车设计等传统领域的人才,而是更加渴望掌握软件、算法、自动驾驶、AI、电子等跨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这一人才需求的转变,长安汽车等企业已经制定了2026届校招计划,计划持续增加智能化、新能源、软件等核心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招聘规模预计提升30%以上,并拓展20所以上相关专业高校的合作。这种对人才的渴求,不仅体现在长安汽车一家企业,更是整个重庆乃至中国汽车产业链升级的缩影。
为了精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数智”技术技能人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等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走进该校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的实训中心,这里更像是一个微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基地,而非传统教室。师生们自主研发的四代智能网联汽车,不仅展示了汽车产业技术迭代的轨迹,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学习、参与前沿实战的平台。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院长叶勇表示,学院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第一线项目,确保知识点储备与企业需求紧密贴合。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们更具针对性,市场竞争力更强。
学院还对原有专业进行了战略重组,组建了全新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并重构了知识结构。为了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学院还创新性地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各个专业群,对标产业最前沿技术,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完整的能力培养链条。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生产线,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还与长安汽车等企业合作,试点了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同学们在实战中锤炼技能。在长安汽车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学生们深度参与了新车型的自动化测试任务,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