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正热议如何突破“内卷式”竞争的困境。记者观察到,从汽车制造商到供应链各环节,行业正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手段,力求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广汽集团近期正式实施了自主品牌研发、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了旗下品牌资源的统一调配。同时,广汽通过整合内部多个技术研究院,构建了全新的“大研发体系”,这一变革为集团带来了全新的价值。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集团正在打造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新产品开发流程,从产品需求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全价值链的重构。经过调整,整个开发周期已大幅缩短。
在广汽之外,一家商用车企业则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驱动创新,主推醇氢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纯电动汽车,醇氢汽车不仅续航更长,还能有效解决冬季电池性能衰减的问题。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范现军透露,目前醇氢汽车的市场推广率已接近5万台。随着产业化程度提升、技术成熟和基础设施完善,醇氢汽车的推广速度正逐渐加快,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推广速度增长了62.3%。
不仅整车企业在创新,汽车配套企业同样不甘落后。某企业推出的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大算力芯片,集成了多种功能,能提供智能座舱、行车、泊车一体化解决方案。预计今年该芯片将装车约200万片,并已获得国际大厂的长期订单。
芯擎科技创始人汪凯认为,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价格竞争,而应更多从创新、系统和质量方面着手。他们的目标是,在相同价格下,集成更多功能。
专家指出,当前产业链围绕“价值创造”的路径正日益多样化,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固态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领域,以及智能网联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智能网联的发展需要软硬件融合,构建汽车智能网联生态,这些都需要创新来推动。
记者采访中发现,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用精准定义的产品创造价值,也是车企破解“内卷”的重要手段。东风旗下的岚图汽车近期发布的新产品,历经四年研发,进行了1300多项产品升级,这些升级均基于消费者反馈,每一处改进都针对消费者的使用痛点。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表示,他们听取了十几万用户的意见,投入超5亿元,在底盘、座椅、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实现了1366项升级,其中82项达到同级产品领先水平。他认为,这是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价值竞争的新模式。
多家车企负责人表示,要围绕消费者真实需求进行创新突破。例如,奇瑞汽车将新产品重点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注重满足年轻消费者的环保和数字化需求。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强调,汽车产业的竞争是长期的,不局限于一时的得失。顾客的需求和科技进步的支撑,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出海”也成为车企破解内卷的重要途径。许多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出口贸易,而是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深耕海外市场,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新机遇。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表示,他们现在在海外的发展已进入良性阶段,希望通过中国的制造和技术创新,让更多友好的国家能够分享和受益。
不仅车企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第三方机构也在全球化实践中发挥纽带作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国内外产业链伙伴,搭建了国际化合作平台,推动了中外标准接轨与检测认证互认,为车企海外运营提供属地化技术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大增75.2%,成绩亮眼。专家提醒,在全球化发展中,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模式,必须探索适配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