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混动汽车,这一度被誉为“万无一失的选择”,在过去的十年里,以其省油、便捷、无需额外充电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丰田、本田等大厂的大力推广,更使其成为了城市通勤的热门选项。
然而,近年来,油电混动车型的热度似乎正在逐渐消散。从公众讨论的焦点中淡出,销量也被插电混动、增程式电动和纯电动车远远甩在后面。一些汽车制造商甚至已经悄然放弃了油混路线,全力投入到插电混动的研发和生产中。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曾经备受追捧的油电混动,为何如今风光不再?是技术落后了,还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剧变?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上牌优待和路权优势,无疑推动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油电混动既非纯电也非插电,政策上并未给予太多关注,因此被“边缘化”。
然而,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政策确实能影响市场,但不足以彻底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以路权为例,全国限行的城市数量有限,且对油混车的限制并未达到“封杀”的程度。至于补贴,虽然新能源车享受政策红利,但油混车在过去也曾因供不应求而加价销售。如今,为了提升销量,油混车的优惠幅度巨大,远超政策补贴的力度。
实际上,油电混动车型热度下降的真正原因,在于插电混动和充电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过去,油电混动因其“电+油双保险”的特点而备受青睐,无需充电且省油。但如今,随着充电桩数量的激增和覆盖率的提升,充电变得越来越便捷。插混和增程式电动车型在电池容量、电耗和电驱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已经摆脱了早期的尴尬阶段。它们在城市通勤中完全可以使用纯电模式,长途行驶时也能自如切换至油电混合模式,综合油耗和驾驶体验均优于油电混动。
从产品力的角度来看,油电混动车型也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主流车企在新车发布时,插混、增程和纯电动车型几乎都在“降价增配”,而油混车型则几乎原地踏步。平台老旧、架构落后、内饰设计过时、智能化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相比之下,同价位的自主品牌插混车型在智能化配置、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油电混动车型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其技术路线的“天花板”已经显现。与插混和纯电动车型相比,油混车型在动力形式、系统效率等方面的提升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即使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油混车型的动力系统仍然停留在2.0L发动机+电机+E-CVT的组合上,变化不大、进化缓慢。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油混车型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