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脉动销量重返60亿,电解质水能否成为其新增长点?

   时间:2025-07-16 08:26:1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夏日炎炎,饮料市场再度迎来激战,碳酸汽水、无糖茶饮、鲜榨果汁等各式饮品纷纷亮相,争夺消费者的味蕾。其中,维生素饮料作为夏日解渴又补能的优选,一直备受年轻人青睐,而脉动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近年来再次焕发光彩。

据达能集团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其在中国、北亚及大洋洲地区的饮用水和饮料业务实现了7.64亿欧元的收入,其中脉动在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增速达到12%,销售额有望突破60亿元大关。然而,就在脉动势头正猛之际,其近期推出的一则3D立体广告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争议。

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指出脉动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公交站点的巨型瓶身广告严重挤占了公共空间,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面对网友的质疑,达能迅速响应,对广告进行了调整。

显然,脉动试图通过创新的广告形式在销售旺季吸引消费者,却未料到适得其反。尽管重回60亿阵营,脉动在中国市场的焦虑依旧存在。

回溯至2003年,脉动由达能集团针对中国年轻消费者推出,彼时的功能饮料市场由红牛主导,脉动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然而,随着“非典”疫情的爆发,富含维生素、能快速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的脉动迅速走红,上市首月销售额便接近1亿元,成为当年的黑马产品。非典过后,国人健康意识增强,脉动销量激增,2004年销售额达到约7亿元,稳坐瓶装维生素饮料行业头把交椅。

2011年,受欧债危机影响,达能全球业绩不佳,但中国市场却表现出色,脉动增速高达70%,成为达能中国旗下首个销售突破10亿升的饮料品牌。随着201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50万亿,功能饮料市场也迎来爆发期,脉动在此背景下一步步登上巅峰。

2012至2015年间,脉动在国内的终端零售额分别达到了67亿元、88亿元和98亿元,2015年市占率超过90%,在行业内独领风骚。然而,自2016年起,脉动开始遭遇挑战,尽管达能推出了针对餐饮渠道的“喜气”和“吃货装”,试图冲击百亿大关,但市场转型和库存调整导致销量下滑,98亿成为了脉动的巅峰时刻。

此后,新冠疫情爆发,饮料线下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脉动未能复制非典时期的成功,2022年第二季度销量甚至出现双位数下滑。那么,这位曾经的行业顶流为何会遭遇滑铁卢呢?

从市场环境来看,功能饮料相较于碳酸饮料、包装饮用水和茶饮而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加之我国功能饮料行业起步较晚,消费群体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高强度运动和体力耗费较大的人群中。

从产品品类来看,早期的脉动虽定位为维生素饮料,但缺乏红牛等能量饮料所拥有的稳定消费群体。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脉动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饮料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尤为激烈,一个爆品出现后,很快便会有众多模仿者跟进。脉动在中国市场的失宠,一方面源于竞争对手的增多,另一方面则在于未能紧跟中国消费市场升级的步伐。

自脉动爆火后,农夫山泉推出了“尖叫”,康师傅发布了“劲跑”,统一推出了“体能”等竞品。尽管部分产品已成为历史,但能被消费者记住的除了脉动外,还有尖叫,这得益于其创新差异化。然而,随着无糖健康风潮的兴起,脉动未能及时跟进,反而在餐饮渠道上发力,这与脉动主打的运动概念并不契合,渠道开拓难度颇大。

尽管脉动后来推出了新口味和跨界产品,但本质上缺乏创新,未能打动消费者。同时,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脉动也未能把握住机会深耕维生素饮料这一细分赛道。随着水溶C100、力量帝等新晋品牌的崛起,以及元气森林、康师傅等品牌的加入,脉动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电解质饮料成为饮料市场的新宠。为了迎合这一趋势,脉动推出了电解质水产品,试图扭转颓势。尽管脉动通过年轻化营销和促销活动实现了正增长,但电解质水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

目前,元气森林旗下的外星人在电解质饮料领域遥遥领先,东鹏推出的“补水啦”也实力不俗。还有统一的海之言、百事可乐的佳得乐、农夫山泉的尖叫等众多品牌参与竞争。电解质饮料市场呈现出一片混战态势,谁都有机会胜出,但也随时可能出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脉动需要更加注重零售渠道、产品内容和品牌宣传的创新与升级,以适应中国本土市场。只有这样,脉动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继续讲述属于它的故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