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渗透率已逼近50%大关,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大关,即便剔除约12%的网约车份额,新能源私家车的数量也接近3000万辆。然而,这一蓬勃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未来八年内,预计有2000万辆新能源车将陆续超出保修期。
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新能源售后服务体系却显得捉襟见肘。尽管少数主机厂正积极构建官方售后服务网络,但第三方新能源服务门店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众多传统修理厂本有机会转型以适应新能源趋势,却深陷困境,难以自拔。
数据显示,上半年超过80%的修理厂面临产值和利润双重下滑,单车产值和进厂台次也普遍减少,行业经营压力巨大。部分地区的汽修厂老板透露,每天都有数十家修理厂关门大吉,行业寒冬已然来临。
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汽修市场的根本性变革。随着新能源车份额的不断增长,传统燃油车维修需求逐渐萎缩。同时,车主年均行驶里程减少,消费观念更趋理性,导致车辆保养周期延长,进厂频次降低。老旧燃油车因政策补贴而加速淘汰,进一步冲击了修理厂的传统盈利板块。
价格战在汽修行业同样愈演愈烈,不少修理厂陷入“做一单赔一单”的困境。更为严峻的是,整车企业也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切入汽修赛道,如比亚迪注册相关商标,奇瑞开设汽服连锁门店,这无疑将对中小修理厂构成巨大威胁。
传统修理厂向新能源维修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但这条转型之路却充满荆棘。硬件投入巨大,包括专业诊断设备、高压操作车间和防爆设备等,动辄上百万元,而传统燃油车板块的盈利空间已被严重压缩,转型资金成为难题。新能源维修回报周期长,设备闲置率高,修理厂需要依靠资金支持才能熬过艰难时期。
更为关键的是,新能源维修需要资质和人才。一方面需要整车厂家授权,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既懂高压电路又精通传统机械的复合型技师。然而,目前这类人才严重短缺,院校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新能源车增长速度。同时,新能源维修还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汽修人员因违规操作而获刑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一位资深从业者坦言:“这不是技术差距,而是系统性的生态淘汰。”他预测,90%的修理厂将无法成功转型新能源维修。这意味着,在2000万新能源车主出保之前,大量修理厂可能已经关门大吉。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修理厂老板们面临艰难选择:是豪掷百万赌未来,还是坚守燃油车市场等待出局?这场转型战役不仅关乎数十万家修理厂的生存,更关系到数千万新能源车主的权益和百万汽修从业者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