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一座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刻下深刻烙印的城市,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七十多年前,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一汽的前身)在这里奠基,不仅为这座城市书写了新篇章,更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汽车”成为长春最为闪耀的名片,而今,这张名片正被赋予全新的智能制造内涵。
7月15日,随着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省主题采访活动的脚步,我们走进了中国一汽,亲身体验了这家老牌车企的智能化变革之路。
在红旗繁荣厂区的总装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的壮观场景令人叹为观止。无数机械臂精准舞动,近百台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在智能系统的调度下穿梭不息,高效完成物料运输任务。底盘自动合装工位上,车身与底盘在高精度的控制下自动结合,这是赋予一辆汽车“行驶灵魂”的关键步骤。
这座总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超级车间,拥有11条自动化生产线和4条高精度整车检测线,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车等多车型的柔性共线生产能力。其年产能高达24万辆,平均每54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如此极致的效率背后,是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总装工艺部总装技术高级主任张国龙所揭示的三大核心优势:高效输送系统、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以及随车在线检测技术的全面应用。
当我们移步至中国一汽的“根”——解放厂区时,仿佛穿越了时光。红黄相间的苏式建筑群默默诉说着“一五”时期产业工人们筚路蓝缕、开创中国汽车工业的激情岁月。然而,当我们步入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时,厚重的历史感瞬间被扑面而来的科技气息所取代。这里依托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全球商用车行业首创了多项领先技术,如机器人-AGV协同随行无人化轮胎装配技术等,建立了技术领先优势和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作为国有特大型汽车集团,中国一汽承载着共和国汽车工业的荣光。从1953年正式奠基,到1956年建成投产并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解放牌),再到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和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牌),一汽的建成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汽正全力冲刺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新赛道。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一汽坚持自主研发,成功打造了天工纯电、鸿鹄混动、九章智能三大技术平台。在核心“三电”领域,自主研发的低温电芯在零下10摄氏度条件下电量保持率可达98%,有效缓解了北方用户的“续航焦虑”;全新一代智慧电驱最高效率可达96%。这些转型成果在销售数据中得到了体现:今年上半年,中国一汽整车销量突破157.1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自主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4.5万辆,同比增长高达95.5%。
在智能化转型方面,中国一汽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对汽车智能化正迈向“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挑战,中国一汽以九章智能平台为基础,构筑了红旗“具身智能体”的超级大脑。同时,中国一汽还引入了大模型技术打造的智慧场景大脑,与全栈自研的飞刃架构、“安心”的司南智驾系统协同融合,推动了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汽车城”,汽车产业是长春经济的核心引擎。中国一汽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红旗与解放品牌的崛起,以及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的落地,对长春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奥迪与中国一汽合作的标杆项目——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已经投产,这里拥有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和年产能超过15万辆的生产能力。这一项目的落地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链主”企业,中国一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攻克关键技术。例如,在“固态电磁”技术方面,中国一汽联合产业链共同突破;在面对芯片“卡脖子”问题时,中国一汽联合百余家单位进行自主化研发,目前自主化率已超50%。这些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一汽自身的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全产业链的进步。
先进的智能化工厂和研发项目还成为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回流的强大磁场。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工厂已吸引全球约1000名人员落户长春,其中超600人属于吉林省人才回流。这为长春注入了宝贵的创新活力,也为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