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深空探测领域,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正悄然成型。2025年,一个关于月球居住与资源利用的全新篇章被缓缓揭开。杨洪伦团队研发的月壤3D打印系统,在地球上已成功验证其极端环境下的工作能力,预示着月球建筑新时代的到来。该系统采用反射聚光与光纤束传能技术,将月壤熔融成型为高强度砖块,抗压强度超越地球普通混凝土两倍,且在模拟月球真空环境的测试中,仅24小时即构建出长1.5米、厚30厘米的拱形结构,足以抵御月面高速微陨石的撞击。
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月球建筑的成本,每立方米建筑成本远低于传统从地球运输材料的费用,还激发了设计创新的火花。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榫卯工艺,设计出“月壶尊”穹顶结构,即使个别砌块受损,整体结构依然稳固。这一设计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2025年度太空建筑设计金奖”,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月球不仅是建筑材料的宝库,更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所在。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发现了水、氧及氦-3资源的巨大潜力。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发的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模拟月表真空环境,每小时可提取3升水,满足月球基地的长期用水需求。同时,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地外人工光合成系统,利用月壤中的钛铁矿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高效转化水和二氧化碳为氧气,同时生成甲烷和甲醇,为月球基地提供氧气和能源。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月壤玻璃层中储存的氦-3资源,其储量足以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多年。中国科学家已研发出高效的机械破碎提取技术,为未来月球能源自给自足乃至向地球输送清洁能源铺平道路。
面对月表的极端条件,中国科学家另辟蹊径,探索月球熔岩管道作为人类居住的天然庇护所。模拟实验显示,这些管道内部温度适宜,能有效屏蔽宇宙辐射和微陨石撞击,且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水冰资源。基于此发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月球玄武基地计划,利用3D打印技术在熔岩管道内建造模块化居住舱,采用先进保温材料,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全球范围内,月球基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正以领跑者的姿态,通过技术输出和商业落地,推动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深空探测实验室已与多国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月球3D打印示范基地的建设。同时,国内企业积极布局月球建材供应链,相关产品已获国际订单,预示着月球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这场太空资源争夺战中,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发展,更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月球,这颗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星辰,正逐步成为人类深空探索的重要基地,预示着星际文明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