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美数据中心与居民的水源之争

   时间:2025-07-18 19:14:33 来源:国际金融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美国数据中心的数量不断攀升。这些数据中心大多采用蒸发冷却系统,单座数据中心一天的耗水量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万加仑。一场人与数据中心的“水资源争夺战”也随即悄然上演。

争夺水资源

2016年退休时,贝弗利·莫里斯(Beverly Morris)以为自己找到了梦想中的家——佐治亚州乡村一处宁静、绿树成荫的住所。然而,如今的生活却与她预想的大相径庭。

“家里一半的设施都不能用,没水,我住不下去了。”莫里斯抱怨道。

距离她家门廊大约366米处,矗立着一座庞大、没有窗户的建筑,里面布满了服务器、电缆,闪烁着灯光。这是一座数据中心,也是近年来遍布美国城镇的众多数据中心之一,主要为网上银行、AI工具(如ChatGPT)等提供支持。莫里斯认为,这座由meta(Facebook母公司)运营的数据中心影响了她的私人用水。

“家中的水井有大量沉积物堆积”,莫里斯表示 ,自己已经修理了管道以恢复水压,但水龙头流出的水依然浑浊。如今她只能用水桶提水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莫里斯坦言,她对当前的用水状况十分忧心。“我不敢喝这些水,但不得不用它来做饭、刷牙”。

针对这些指责,meta回应称,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莫里斯家水井问题没有关联。

“做一个好邻居是我们的首要任务。”meta表示,已委托一家独立的地下水研究机构针对莫里斯的担忧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数据中心的运营“并未对当地地下水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不过,莫里斯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许多数据中心采用蒸发冷却系统,佐治亚州湿润的气候为服务器冷却提供了天然且经济的水源,这一优势吸引了众多科技公司,该州也因此成为全美增长最快的数据中心市场之一。

在美国Quality Technology Services公司正在开发的项目下游,当地志愿者乔治·迪茨(George Dietz)舀了一勺水样放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样本显示水体浑浊发棕。

“水不该是这个颜色”,迪茨质疑道,“这是由数据中心建设施工带来的沉积物流入水体导致,水体中可能掺杂了絮凝剂。这种化学物质常见于工地,用来防止土壤流失,一旦进入水系,就会沉积成泥、污染河流。”

面对这些指责,Quality Technology Services的回应则有些避重就轻,仅表示公司建设严格遵循高标准的环保规范,并且为当地贡献了数百万美元的税收。

非盈利机构“弗林特河守护者”组织的负责人戈登·罗杰斯(Gordon Rogers)直言,“他们不该这样做。一个规模较大、较为富裕的业主并不比一个规模较小、较为不富裕的业主拥有更多的产权”。真正受到影响的是社区居民,而不是这些公司。

环保压力大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数据中心产业估值达2427.2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5840亿美元以上。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等科技巨头引领着这一潮流,其中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每五年几乎翻一番。目前,大多数数据中心仍然集中在发达经济体,仅美国就占据了全球45%以上的数据中心。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来自周边居民的投诉。相关压力集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的经济繁荣正面临地方激进主义的挑战,全国范围内有价值约640亿美元的项目被推迟或受阻。

人们的担忧不仅限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们的用水量。美国国家能源分析中心的马克·米尔斯(Mark Mills)今年4月在国会作证时表示:“这些处理器的温度非常高,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

事实上,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庞大且耗能的工程。训练像GPT-4这样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会消耗超过170万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160户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同时,大多数数据中心采用水冷散热,在炎热天气里,一座数据中心可能一天就要消耗数百万加仑的水。有研究估计,到2027年,全球范围内AI数据中心每年的耗水量可达1.7万亿加仑。

一些科技公司相关人员或许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做出了相应承诺。

亚马逊云服务(AWS)全球水资源管理负责人威尔·休斯(Will Hewes)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我们所处流域和社区的水量归还给当地,并且归还的水量要多于我们取走的水量。”据悉,AWS运营着全球数量最多的数据中心。

据休斯介绍,AWS正在投资一系列节水和补水项目,包括修复管道泄漏、收集雨水、用处理后的废水来冷却服务器等。在弗吉尼亚州,AWS还与当地农民合作,减少流入美国最大河口切萨皮克湾的养分污染。

休斯补充说,在美洲,每年只有大约10%的最炎热日子里,数据中心才会使用水冷系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