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一场关于Agent未来的讨论正悄然兴起。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一席话,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直言不讳地预测:“90%的Agent将被大模型吞噬。”此言一出,立即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事实上,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近一年来,尽管Agent被视为AI圈的明星产品,但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以Manus为例,这家曾备受瞩目的通用Agent公司,近期却传出了总部迁移至新加坡、国内大幅裁员的消息,其国内版本的上线计划也被迫搁浅。这一系列变动,无疑给通用Agent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Manus的遭遇,只是通用Agent困境的一个缩影。随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用户越来越倾向于直接使用模型来完成任务,而非额外付费购买功能重叠的Agent产品。这种趋势,使得通用Agent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被大模型蚕食。同时,垂类Agent的崛起,也进一步挤压了通用Agent的生存空间。在企业端,垂类Agent以其精准和高效,赢得了用户的青睐;而在个人端,通用Agent则尚未找到能够持续吸引用户并为之付费的杀手级应用场景。
通用Agent市场的现状,令人不禁对其未来产生担忧。然而,危机往往孕育着转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通用Agent开发者开始寻求技术创新和场景深耕,以期突破当前的困境。他们尝试将强化学习等技术应用于Agent训练中,以提升其泛化能力和执行任务的稳定性。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与办公、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期找到更多贴近用户需求的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用Agent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商业化潜力仍不容忽视。以Manus、Genspark等为代表的一批通用Agent产品,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实现了可观的收入。然而,这种短期的流量和变现增长并不能掩盖其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如何找到更多能够持续吸引用户的应用场景?这些问题仍然是通用Agent开发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通用Agent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深耕场景、满足用户需求的Agent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用户真正信赖的AI助手。而对于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Agent产品来说,被大模型或垂类Agent吞噬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在这场关于Agent未来的较量中,谁将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