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正面临量产前夜的重重考验。尽管多家汽车制造商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最早将于2026年实现,但业内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些目标或许过于乐观。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近期于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发言中,她指出了固态电池量产前必须跨越的四大障碍:离子传导机制不明确、生产工艺繁琐、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巨大挑战。这些问题,从技术、材料到成本,均非短期内能够轻易克服。
固态电池虽在理论上拥有诸多优势,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能力及出色的稳定性,但其实际量产进程却充满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否如期驾驶上搭载固态电池的汽车,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安全隐患是固态电池量产路上的另一大绊脚石。王芳强调,尽管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相较于液态电池有所拓宽,但一旦超出这一边界,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将更为严重。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频发,加剧了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的担忧,促使车企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测试标准。
为了规范市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已发布了《全固态电池测定方法》标准,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旨在防止市场炒作。然而,即便上汽集团、国轩高科等企业声称其固态电池具备卓越的安全性,但这些特性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仍有待验证。
与此同时,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固态电池量产的紧迫性。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在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了大幅增长。液态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比亚迪超级e平台的闪充电池,以及极氪和华为推出的大功率充电解决方案,都使得固态电池的必要性有所降低。
换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固态电池量产带来了新的挑战。蔚来等企业的换电站数量已远超其他竞争对手的超充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充电方式。
成本方面,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1200元/千瓦时,是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三倍以上。高昂的研发费用和生产成本,使得早期的固态电池汽车价格难以亲民,限制了其市场潜力。
鉴于固态电池在技术、性能、安全和成本方面面临的挑战,业内观察人士对制造商宣布的量产时间表表示怀疑。有观点认为,固态电池的广泛应用或许还需等待数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