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能源汽车展厅,一种千篇一律的景象映入眼帘:中控台上横亘着巨大的屏幕,下方则标配着两个无线充电板。这样的设计已经成为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共同特征,高度相似,缺乏个性。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它又为中国汽车的崛起之路带来了哪些潜在风险?
这一设计趋势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其背后的经济效益。传统内饰开发需投入巨资于模具、测试及设计等环节,费用高达数千万至数亿元。而电动车内饰的供应链成熟,大大缩短了造车周期,降低了成本。主流电动车内饰零部件成本大约在1.5万至3万元之间,其中座椅占比近半,中控区域(包括大屏、仪表等)约占四分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这种“经济实惠”的方案自然成了车企们的首选。
消费者的认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知不觉中,“电动车等于大屏加大沙发”的观念深入人心。车企在市场压力下,更倾向于迎合主流预期,而非冒险创新。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导致了设计的同质化。
曾经,中国电动车凭借新颖设计和智能体验在海外赢得赞誉。然而,如今海外市场的风向正在转变。海外消费者开始质疑这种千篇一律的设计,甚至戏谑地称中国电动车为“买平板送车”。中国电动车的新鲜感正在消退,吸引力减弱。
同质化设计对高端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高端品牌的核心在于提供独特性和稀缺性带来的心理满足。然而,当消费者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购买高端电动车时,却发现内饰与低端车型高度相似,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荡然无存,高端溢价的基础瞬间崩塌。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大规模生产与高端品牌所追求的“手工”、“独特工艺”等理念相冲突,进一步削弱了高端电动车的吸引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汽车产业在美学积淀和原创设计理念体系上的不足。欧美顶级车企拥有成熟的设计哲学、美学语言传承和庞大的专业团队,而国产车则多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从品牌文化到交互场景的一体化顶层设计。同时,由于管理层过度干预、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即便引入国外设计师,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才华。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中国车企需要尊重设计,构建独立的设计体系。这意味着要摒弃以数量取胜的策略,给予设计充分的打磨时间。同时,还需要培养跨界复合人才,深挖东方美学富矿,将独特的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中国电动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