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时代,钉钉与飞书谁将领航企业协同办公新篇章?

   时间:2025-07-22 14:01:20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重返钉钉百天之际,这款企业级应用平台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反击剑”。

钉钉最新推出的AI表格产品,其亮点在于“表格即文档”功能,这一创新将文档与数据表无缝融合,旨在为企业打造一个专属的知识库。这一新颖的设计,初看之下,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无招很快便感受到了来自飞书等竞争对手的连环挑战。飞书迅速响应,发布了带有AI功能的多维表格,并同时公布了智能会议助手、飞书Aily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更令人瞩目的是,飞书宣布其多维表格将接入企业微信和钉钉,其首席商业官林婵更是公开喊话,催促钉钉加快接入进程。

在与飞书CEO谢欣的对话中,谢欣进一步表示,飞书在多维表格这一产品上,领先钉钉“肯定超过12个月”。这一连串的攻势,无疑让无招回归后的首战在气势上略显黯淡。

尽管如此,市场竞争如流水,不争一时之先,而求绵绵不绝。无论是飞书、钉钉,还是AI表格等功能,最终都将由市场用户的体验和反馈来决定胜负,这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但即便如此,作为更早成立、规模更大的钉钉,在这次的竞争中显得略为被动,这不禁让人发问:无招想要将钉钉“钉”在哪里?

亲身体验了钉钉与飞书新推出的AI表格后,可以发现双方都有创新,但整体上似乎都未颠覆多维表格的使用体验,AI的应用也不够深入。例如,钉钉的“表格即文档”功能,在业内看来,市面上的多维表格产品大多已实现AI字段功能。而钉钉此前发布的超级工单助理功能,也已将多维表格与AI能力打通。

从低代码平台到多维表格,钉钉与飞书已隐约进入“功能趋同”阶段,虽然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难以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抛开产品力,从其他角度来看,与飞书相比,钉钉的现状似乎更令人担忧。主要问题在于战略清晰度、团队管理和商业化三个方面。

首先,战略清晰度,即产品该为谁服务的问题。对于飞书而言,这一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主要服务于大型科创企业和高端行业标杆企业,核心价值在于深度协作与AI工具集成,满足差异化需求。但对于钉钉来说,随着无招的回归,这一问题变得模糊。无招自钉钉创立之初便坚定地偏向于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与阿里主导下的“云钉一体”战略存在根本性冲突,导致他一度选择离开。

无招的回归,伴随着钉钉可能的产品与战略大变革。在当前飞书、企业微信步步紧逼的市场背景下,这种变革究竟是好是坏,尚难定论。

其次是团队管理问题。钉钉想要走出过去的经营风格,成为AI领域的颠覆者,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和组织管理的变革。无招出任CEO后,钉钉开始大力整顿考勤、抓工作纪律,要求产品不能空想、减少纯管理岗位等一系列动作,都透露出变革的信号。但这一系列“心急”的举动,是否也意味着无招对前任管理团队的不认同?随着前任CEO的离职,无招是否会进行更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带来内部动荡和磨合期的不确定性?

最后是商业化问题,即钉钉能否接受长期亏损。飞书CEO谢欣表示,飞书最关注的是长期目标和天花板,而不是短期亏损或ROI。这意味着飞书经得起长期亏损,短期商业化压力不大。但对钉钉和阿里来说,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如果无招将战略重心放回中小企业,虽然长期想象力更大,但商业化盈利会更难。中小企业付费能力弱且不稳定,这是过去阿里推动“云钉一体”战略的核心原因。

在前任CEO的管理下,钉钉的订阅收入和商业化成绩相当突出。但如果追求商业化,无招最好的打法就是继续前任铺好的路,向盈亏平衡目标前进。然而,无招能否说服自己接受这一路线,尚不确定。另一方面,阿里可能已经做好了钉钉在AI toB方面亏损的准备,但这个可接受的亏损范围和时间,恐怕并不乐观。

与此同时,飞书拥有更多思考未来的时间。飞书CEO谢欣表示,飞书的长远目标是做AI时代的Office,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概念,但无论是飞书、钉钉还是企业微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飞书们从协同办公场景切入,而微软、金山等传统办公软件巨头以及ChatGPT等大模型厂商则从不同方向打开市场。三方目标一致,各有优势,互相竞争,意味着通往AI时代Office的路上,办公市场将经历长时间的碰撞博弈。

从WPS和天工们的AI功能创新来看,这也给飞书、钉钉们一个现实提醒: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管理平台,本质上不应该是“工具化”的,而应该是“能力化”的。工具化的平台可以被替代,而能力化的平台则能深入企业业务端、管理端,成为企业自身的一种能力。

对于企业客户而言,最理想的企业管理软件应该是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的结合体,既能解决管理痛点,又能解决效率问题,还能沉淀客户关系拉动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钉钉、飞书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痛点和效率痛点,未来或许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大模型技术,帮助企业沉淀客户关系,让自家产品成为企业的“刚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