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升级:从“平权”到“兜底”,车企责任营销新趋势

   时间:2025-07-22 23:58:1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新能源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从“智驾平权”迅速进化到“智驾兜底”的新阶段。近日,比亚迪宣布其智能泊车技术已达到媲美L4级的水平,并承诺对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在智能泊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安全问题或损失进行全面保障,无需车主通过保险流程,直接联系售后处理。此前,小鹏汽车、鸿蒙智行等品牌也已推出了类似的保障方案。

当前,我国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超过50%,位居全球首位。同时,泊车辅助驾驶等新兴技术在中高端车型中的普及率也超过了20%。业内专家预测,2025年将成为汽车辅助驾驶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智能驾驶功能或将如同空调、座椅一样,成为汽车的标配。还有观点认为,2025年也将是辅助驾驶责任划分的分水岭,那些不愿为智能驾驶事故承担责任的车企可能会失去竞争力。

今年以来,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态度经历了显著的波动。不少车主在初尝智能驾驶的甜头后,却因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误用或不当理解而遭遇尴尬。例如,有车主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脱手驾驶,结果收到罚单。年初,随着多家车企扎堆发布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驶的营销热潮席卷而来,但随后一起震惊全国的交通事故迫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为市场降温,并强调安全是智能驾驶发展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车企纷纷转向提供安全兜底服务。小鹏汽车率先推出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车主每年支付239元即可获得行车及泊车全场景的保障,最高赔付额度达100万元。鸿蒙智行、小米、阿维塔等品牌也紧随其后,推出了类似的智能驾驶保障服务。这些方案虽然具体措施各异,但共同体现了车企在用户信任和服务意识上的提升。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指出,车企推出的智驾兜底方案,通过企业责任前置,解决了用户对智驾功能的信任痛点。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戴一凡也表示,智驾兜底方案有助于车主和驾驶员理性对待L2级辅助驾驶系统,认清其现状。

车企之所以纷纷推出智驾兜底方案,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消费者对智驾风险存在担忧。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技术的演进,泊车场景算法的成功率已超过99.5%,技术迭代使得车企有了更多兜底的自信。然而,对于智驾兜底收费,消费者态度不一。有车主认为,只要责任清晰、认定客观,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车主认为,部分车企的收费过高,不太愿意选择。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袁文博分析指出,对于风险相对较低的自动泊车场景,车企采取终身免费兜底方案可能更受欢迎;而对于高速公路等复杂场景,由于风险较高,收取一定费用更容易被用户理解。然而,无论是保险公司推出的智驾险,还是车企提供的智驾兜底方案,都面临着技术挑战。智驾事故发生后,缺乏独立第三方验证机制;保险公司面临数据共享难题,导致智驾保险定价存在误差率。

在L2到L3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方面,行业仍存在痛点。戴一凡表示,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较为明确,但L3级辅助驾驶进入“人机共驾”阶段,责任划分变得复杂。现行法规未明确系统故障与驾驶员疏忽的责任边界,导致L3级辅助驾驶的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健全,专项保险缺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纪雪洪建议,车企与保险机构应共同为消费者构建兜底机制。从长远来看,车企智驾兜底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过渡。要应对快速演进的智能驾驶技术应用以及L3级辅助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落地,必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或将车企兜底方案作为法定企业责任延伸或形成标准化保险产品。

袁文博认为,构建智驾数据共享平台是解决数据难以共享这一痛点的关键。在完善法规的基础上,依法建立类似“数据银行”的平台,让保险机构通过安全机制共享数据,有利于保险机构在保费定价和理赔方面更为准确合理。目前,已有车企在探索产业链生态共建的方式,通过与延保机构合作等方式,破解智驾保险及兜底的多种路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