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一系列关于算力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吸引了广泛关注。大会以“数驱新质,智创未来”为核心议题,标志着我国算力网络建设已从理论探讨迈入实践落地的新阶段。开幕式上,《算力交易白皮书》的发布与国家发改委关于“东数西算”工程的最新成果,共同描绘出数字基建新蓝图的细节。
大会首日,贵州与长三角之间的实时算力调度案例成为焦点。中国电信推出的“算网大脑”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即时匹配,华为与阿里云则提出了“算力银行”方案,成功将西部地区的闲置算力转化为可流通的数字资产。据国家发改委数据,八大算力枢纽节点间的100Gbps专用网络建设进度已达78%,这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效能释放期的到来。
此次大会还见证了算力度量体系的一大突破。白皮书首次引入了包含CPU、GPU、FPGA等多种异构算力的FLOPS-PUE综合指数,这一度量标准为不同类型的算力提供了统一的量化标准,并推动了弹性计费模式的诞生。一家北京AI企业在展区通过快速调度宁夏智算中心资源,成功降低了近四成的模型训练成本。中国互联网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这标志着算力资源正逐步具备标准化商品的特性。
算力市场的整合趋势也在加速显现。从空间布局看,西部枢纽节点的平均利用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8%;在调度能力上,长三角企业对西部算力的调用量已达到去年同期的3.1倍;在生态构建方面,算力期货、算力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已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低空经济论坛展示的无人机集群计算案例,显示了在2000公里外实时调用算力资源的延迟已控制在15毫秒以内。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算力网络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十五五”数字基建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算力网络被明确列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院士圆桌讨论也揭示了面临的挑战,如跨省电价差异导致西部算力成本优势减弱,以及数据确权问题阻碍了30%的潜在算力交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强调,算力网络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调整,更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