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涉及数亿美元的投资合作,在美国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掀起了新的波澜。Uber携手Lucid和Nuro,共同注入超过3亿美元资金,旨在推动2万辆L4级Robotaxi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运营,这一举动标志着美国无人驾驶商业化竞赛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随着特斯拉在Robotaxi领域的持续推进,美国的Robotaxi正步入量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平台方、汽车制造商与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之间的角色划分与协作机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Uber在此次合作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战略眼光,通过对比特斯拉与Waymo的技术路线,其在感知方案的选择上显得尤为审慎,同时,Uber还与中国多家自动驾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一举措无疑扩大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网络。
在Uber主导的这一Robotaxi项目中,Lucid的电动SUV Gravity平台、Nuro提供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以及Uber自身的车队运营和调度网络构成了项目的核心要素。Lucid Gravity作为核心车辆平台,其高性能电动架构为L4级别无人驾驶预留了充足的算力、电源与信号路径资源。该平台采用800V高压技术,拥有高带宽的电子电气系统,并配备了冗余的转向、制动和动力系统,为高阶自动驾驶软硬件的集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自动驾驶系统方面,Nuro带来了其最新的L4级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激光雷达主导的多传感器感知体系,结合了英伟达Thor中央计算平台,部署了至少4颗激光雷达、多个800万像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实现了全天候、全场景下的360度无盲区感知。Thor平台提供了超过1000 TOPS的AI算力,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包括语义分割、路径预测、传感器融合与决策控制等。为确保系统安全,整车采用了三重冗余机制,包括主控系统的自动切换备份、双控设计的刹车与转向控制单元,以及独立的通信总线,以防止CAN网络冲突。
Uber此番合作不仅仅是对传感器与算法的简单堆叠,而是从底层车辆架构、系统冗余、感知算力到平台调度的全方位整合。Lucid的高压平台与区域控制器设计为硬件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Nuro的多传感器融合与冗余控制系统则凸显了安全性的首要地位,而Uber则负责将这一复杂体系融入城市级运营网络中,为全球范围内的Robotaxi落地奠定基础。
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Uber倾向于采用已有验证能力的方案进行联合开发。这种“平台+外部技术集成”的模式,既能够加速Robotaxi的落地进程,又能降低前期的研发风险。Uber与Nuro及萝卜快跑的合作,显示了其在关键技术路径上的倾向。当前,Robotaxi的感知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强调成本效益与高度集成;二是以Waymo、萝卜快跑等为代表的多模态融合方案,强调系统的鲁棒性与安全冗余。Uber之所以选择与坚持融合路线的合作伙伴携手,是因为在当前技术阶段,纯视觉方案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激光雷达主导的多模态感知方案虽然成本更高,但其安全边界更为明确,系统容错能力更强,非常适合大规模Robotaxi的部署。这些方案已在多个城市和气候带进行了落地运营,为Uber构建全球运营网络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Uber的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汇聚了全球的合作伙伴,还展示了在单车智能水平、平台、硬件与软件三方深度协同下的综合博弈。从底层电子架构到感知堆栈,再到运营调度,Uber构建了一套以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核心的Robotaxi部署体系。这一过程中,中国在高阶自动驾驶领域的工程能力、系统集成度与运营成熟度得到了主流平台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