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概念的火爆也带动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一轮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优艾智合以其独特的路径,成为了具身智能浪潮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自2017年成立以来,优艾智合便专注于高复杂度、高洁净等级的工厂环境,致力于打造能够适应半导体晶圆厂、新能源基地、3C制造车间等多种场景的移动操作型机器人。其产品凭借出色的性能和稳定性,已经成功应用于台积电、中芯国际、华星光电、中国中车、立讯精密、延锋国际等多家知名企业。
据优艾智合副总裁关健介绍,移动操作机器人不仅具备自主移动能力,还集成了机械臂和环境感知系统,从而实现了“可移动+可操作”的双重能力。与传统AGV只能沿着预设路径运行相比,移动操作机器人能够智能感知和分析周围环境,结合自主决策能力,完成复杂操作任务。这种能力使得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物流领域的应用潜力,关健表示,业内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人形是未来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主要用于C端家用场景,而工业则作为训练与数据采集的“过渡场”。另一种则认为应有专门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设计。然而,关健强调,机器人是否“长得像人”并不是工业应用的关键问题,关键在于是否适配实际任务。
在优艾智合的实践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移动操作型机器人”这一更为精确的概念。在晶圆厂等复杂工业场景中,他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长期稳定运行。这类机器人需要根据不同细分场景不断演化和适配,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形态。
在谈及具身智能时,关健表示,具身智能是极具潜力的前沿技术,对移动操作型机器人而言,其关键能力片段可以大幅增强机器人自适应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整照搬人形形态或全栈架构就能适配工业场景。工业对一致性与稳定性的要求远高于消费场景,不同行业对机器人能力也有极为细致的差异。因此,他们主张从工业实际出发,吸收具身智能中的“关键基因”,融入到现有机器人体系中。
优艾智合之所以聚焦于半导体、能源等领域,并非一开始就有的战略预设,而是在长期的项目迭代与现场验证中逐步沉淀出来的。他们服务的晶圆厂通常涉及数百至上千个盒子,每个都要经历三四百道工艺流程。如果依赖人工进行系统性调度,管理成本与错误风险极高。而机器人集群则可基于统一系统互联互通,高效协作,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关健还介绍了优艾智合提出的“一脑多态”控制架构。他表示,“一脑多态”并不等同于传统的云端模式,他们清晰区分了端侧与边侧。关键任务必须在机器人本地完成,而协同的调度任务则部署在边缘。这种结构下,端控制单一机器人,边侧调度机器人集群,实现灵活协同。他们还希望借助大模型实现“机器人自主生成代码”的关键技术突破,将大模型的能力嵌入现有控制框架中。
在轮式与足式机器人的关系上,关健认为两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各有其独特适配区间。轮式底盘在铺装良好的厂区地面表现稳定可靠,而四足机器人则具备显著的越障能力,能适应崎岖、非结构化地形。因此,在人工铺装良好的厂区内,轮式机器人依然是主力;而在厂区之外的自然环境中,四足机器人更能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