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鹏汽车的市场动作频频,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月初,小鹏汽车最新力作——小鹏G7震撼上市,仅开售9分钟,大定订单便迅速突破万辆大关。紧接着,7月11日,小鹏汽车向各大供应商发送通知,宣布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这一举措彰显了小鹏汽车在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方面的稳健态势。
小鹏G7的热销无疑是对小鹏汽车产品实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一次有力证明。然而,在光鲜成绩的背后,小鹏汽车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据知情人士透露,小鹏汽车对当前市场形势持谨慎态度,正考虑在下半年对产品线进行整合,并存在减产的可能性。
事实上,市场上已有声音指出,小鹏汽车的产品矩阵过于庞大且复杂,内部竞争激烈。从车型布局来看,小鹏汽车覆盖了轿车、SUV和MPV三大品类,以及从小型到中大型四个尺寸级别,每个尺寸下又有多种配置版本,这种“大而全”的策略使得小鹏汽车似乎想涵盖所有风格。
以小鹏G9为例,该车在2022年9月上市时曾被寄予厚望,但由于配置版本过于繁杂,消费者购车时感到困惑,加之定价偏高,导致销量远未达到预期。尽管后来小鹏G9进行了价格调整和车型改款,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同样,小鹏汽车的“P系列”车型也让人颇感困惑。例如,小鹏P5主打15-20万元家用市场,但这一价格区间的消费者往往更注重实用配置,而非智能驾驶等附加功能,这使得小鹏P5的核心卖点与市场需求脱节。小鹏P5还面临来自性价比更高的MONA M03的竞争压力,以及与小鹏P7在智能技术配置上的重叠,导致销量大幅下滑。
不仅如此,小鹏汽车在三年内连续推出三款P7衍生车型,但这些车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更新换代,而是各自主攻不同市场。这种互相内耗的情况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也对小鹏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
随着MONA M03等车型的推出,小鹏汽车的品牌定位也进一步下滑。过去,小鹏汽车作为“蔚小理”的一员,虽然定位不算非常高端,但也能称之为中端品牌。然而,G9品牌向上计划的失利以及MONA被贴上“网约车”标签,使得小鹏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面对产品线内耗、同价位车型销量差距过大以及品牌定位下滑等问题,小鹏汽车进行产品线调整似乎势在必行。同时,网络上关于小鹏汽车的负面消息也不绝于耳,如小鹏P7+车主反映车辆转向系统异常、小鹏智驾在高速行驶时失灵等事件,虽然未引发严重的舆论危机,但也提醒小鹏汽车需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驾驶安全问题。
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汽车一直将其视为核心竞争力。然而,在智驾传感器方案上,小鹏汽车却经历了多次反复。从最初支持纯视觉方案,到后来使用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方案,再到最近宣布将转向纯视觉方案,这一系列变化让人颇感费解。
据分析,小鹏汽车选择纯视觉方案主要基于成本考虑。小鹏汽车的智驾系统核心VLA模型也更适配摄像头提供的图片数据。同时,就目前L3级别智能驾驶的使用场景来说,纯视觉智驾系统也完全够用。然而,也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实际驾驶中极端情况太多,小鹏汽车后续可能会重新搭载激光雷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小鹏汽车在现阶段选择了纯视觉方案,但随着行业整体向高阶自动驾驶演进,小鹏汽车仍将回归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这一系列传感器策略的动态调整既体现了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也为其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