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展览馆的地下一层,有一处与楼上截然不同的展览区域——FUTURE TECH展厅。这里少了喧嚣与华丽,却多了一份务实与专注。没有闪烁的灯光秀,也没有翻跟头的机器人,但这里却汇聚了一群致力于推动AI技术落地初创公司。
一位具身智能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在参观完楼上的具身智能场馆后,用“噪声很大”来形容那里的氛围。相比之下,他认为地下展区更加脚踏实地。而在二楼,宇树机器人的搏斗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成为现场的一大亮点。
常垒资本合伙人石矛在地下展区来回徘徊,仔细审视着每一个AI项目。尽管这些小展台看起来不起眼,但他认为它们有着巨大的潜力。“这一个个小展台,以后可能就长大了。”他如是说。
在展馆的“开放麦”区,创业者们手持话筒,借助画满技术曲线的PPT,向观众讲述着项目背后的思考与故事。而在不远处的投资洽谈区,穿着印有公司logo和文化衫的创业者与西装革履的投资人正襟危坐,洽谈合作事宜。
一位头部LP基金的资深投资人表示,这一波AI浪潮是年轻人的时代。他们不受传统束缚,以AI原生的思维进行思考,每天都在阅读大量论文,寻找原始创新的火花。他认为,未来的机会可能在于突破当前算法瓶颈的技术、与真实世界互动的领域以及AI安全。
在这个地下场馆中,初创公司们正努力成为地壳鼓起的部分。这里没有宏大叙事的泡沫,只有朴素甚至粗糙的产品展示和原始的论文数据。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正在悄然勾勒出未来世界的轮廓。
共绩算力的CEO付智,一个00后的年轻人,已经在这里与许多潜在客户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创立的共绩算力致力于通过智能调度网络整合闲时算力资源,解决弹性临时计算场景下的算力获取难题。这种共享闲时算力的模式,可以理解为算力领域的Airbnb。
付智表示,AI视频生成公司和AI陪伴类机器人公司是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这些公司对算力的需求大且波动性高,因此对他们的服务非常感兴趣。例如,AKOOL这家AI视频和图像生成公司就对他们提供的共享算力服务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与此同时,赛源CEO殷鹏也在地下创新场馆中寻找着合作机会。赛源向英伟达、OpenAI等国际大厂提供真实物理世界的交互数据,这是当前通用机器人难以落地的关键卡点。他仔细研究着展台里的灵巧手,询问价格、握力以及触觉感知情况,希望找到更扎实和落地的合作方。
在这个地下场馆中,还有一家名为RWKV的开源架构公司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模型架构——RNN+Attention(循环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旨在弥补Transformer架构在长上下文记忆方面的缺陷。RWKV的诞生正在扭转Transformer效率限制AI发展和产业落地的局面。
除了这些技术创新的公司外,还有许多初创公司正在挖掘垂直场景的应用机会。AI for Science、模型与算力、AI办公、AI语音、AI for health……这些按照场景划分的展区里,蹲着一群群小公司,他们面前只有一张展台、一块易拉宝和一台笔记本,却怀揣着改变行业的梦想。
这些创业者们带着对垂直领域的深度解构能力,以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逻辑,在生成式AI的技术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既懂行业知识,又擅长敏捷开发,不断在场景与算法的碰撞中寻找技术落地的最优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未来,眼神清澈、动作敏捷、毫无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