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王坚院士专访:AI领域多数产品或难逃淘汰,中国AI马拉松方兴未艾

   时间:2025-07-30 00:51:4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及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近日接受了彭博社的专访,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AI)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王坚指出,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AI技术、服务和产品尚未触及AI技术的核心,且ChatGPT之后涌现的众多新事物,大部分可能难以维持5至10年的生命力。

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王坚,早在杭州大学任教期间就已接触AI技术。在访谈中,他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对AI的理解,并不认同业内从AI到通用人工智能(AGI),再到超级智能(ASI)的所谓演化路径,认为这三者并无本质区别,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王坚将焦点对准了中国AI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他强调,中国AI技术的进步并非依赖单一企业,而是得益于DeepSeek、阿里巴巴、月之暗面等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他把AI竞赛比作一场马拉松,认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壁垒,新玩家仍有大量机会。中国在底层模型方面与国际的差距并不明显,未来的关键在于应用层面的探索。

回顾阿里云的创立历程,王坚表示,云计算作为一门技术驱动的生意,凭借其作为各行业基础设施的特性,有望在未来50至100年内保持如电力行业般的持续繁荣。他提到,阿里云CTO、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是阿里15年前招聘并培养至今的,对于仍处于早期阶段的AI技术,盲目的人才争夺并非“制胜法宝”,关键在于找到具有创新潜力的合适人才。

在访谈中,王坚还阐述了AI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他指出,算力的提升就像交通工具的变革,会彻底改变人们规划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当被问及从AI到AGI再到ASI的演化路径是否成立时,王坚表示,他不喜欢这种分类方式,AI就是AI,无论是“通用智能”还是“超级智能”,都只是能力不断演进的过程,很难在它们之间划清本质界限。

针对当前AI市场上充斥的大量新技术、概念和产品,王坚认为,中国有机会探索数百万种AI领域的可能性,人们正尝试各种不同的产品。然而,其中大部分技术和产品可能在五到十年内消失,因为它们未能捕捉到AI技术的本质。但王坚认为这并非坏事,有助于探索各种可能性。中国市场不仅是一个传统的销售市场,更是一个新技术的试验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坚强调,中国AI能够实现非常快速的迭代,他非常欣赏创业心智。他认为,DeepSeek、阿里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等模型能够迅速完成迭代,共同推动技术快速发展。在他看来,AI竞赛是一场马拉松,短期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争中快速迭代,保持竞争力。

在谈到中国做一个AI模型的最大挑战时,王坚认为是“创造力”。他表示,Qwen和DeepSeek等基础模型已经足够好,甚至远超GPT-4,现在真正需要的是资助一些有创造力的人为它们开发应用。他认为,OpenAI带来了很大影响,但也带来了片面认知,因为ChatGPT成为了人们能想到的唯一应用,而实际上还有更多的情境值得探索。

结合阿里云的创业经历,王坚分享了技术创业和创新业务早期阶段的人才和资源配置。他以亲自招募阿里云CTO周靖人为例,强调在开创一项新事业时,找到符合公司长期愿景的人才比高薪挖人更重要。王坚表示,云计算是一门技术驱动的生意,与传统互联网业务本质不同,且云计算在商业模式上也非常独特,是先有技术再形成生意。

王坚还提到,他从未为阿里云写过商业计划书。他认为,创新的事情几乎无法写商业计划书,因为每个人都在说做云业务,但业务太新,无法给出准确定义。他强调,在创新早期阶段,需要的不是“最贵”的人,而是“合适的人”。只要找到愿意干的人就可以,而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在盯着现有的成功模式、市场和技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